简述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0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自1994年开始制定,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与旧破产法相比较,新破产法的体例作了部分调整,内容也进行了充实。但是亦存在诸多不足,从初稿的193条到现在的136条,正式通过的破产法删除了个人破产、非商业组织破产、简易程序等内容,由于条文规定内容较为原则、抽象,因此在实践操作中也需要司法解释一类的规定来进行指导。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新破产法同时规定了较为先进的内容,其中尤以管理人制度最为突出。新破产法把管理人制度放到了比较明显、重要的位置,不但用专章进行规定,而且贯穿于整部法律之中。该项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试图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由熟悉破产业务的专业人员来接管债务人财产和处理与债务人财产相关的事务。自破产受理开始到破产程序的终止,在清算程序、重整程序以及和解程序中,有关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收集、处分及拟订变现、分配方案等事务均由管理人执行,作出相应决定。本文拟通过结合破产立法规定,对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破产管理人的选任问题
根据破产法第三章的规定,破产管理人是指在破产宣告后,负责接管破产财产并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的专门机构。根据破产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的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产生并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债权人会议可以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但如果对破产管理人有异议,债权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无权直接选任或解任破产管理人。
1. 管理人的资格条件
根据破产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破产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人民法院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征询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指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破产管理人。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况的人员不得担任破产管理人:
- 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
- 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
-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 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
个人担任破产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
2. 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破产法力求将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规定为相对中立的法定主体,以保护多方利益。破产管理人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兼顾其他利益群体的权益。
3. 破产管理人选任问题存在的挑战
然而,现行制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的指定上拥有较大的权力,并过于原则化,给法院留下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给利害关系人对法院的监督造成困难。这可能导致法院偏袒与其关系较好的候选人,并阻碍有能力担任破产管理人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
此外,破产管理人的报酬完全由法院决定,这使得破产管理人在处理破产事务时更倾向于支持法院的观点。这种制度设计下,法院与破产管理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破产管理人地位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法院滥用权力。
4. 提出的建议
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并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专业性,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 引入破产管理人资格考试准入制度,只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具有资格人员超过五人以上,方可进入破产管理人市场,并由行业机构提供名册。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或债权人会议)和债务人共同指定,如果指定不成可考虑由法院指定。
- 设计由债权人会议与法院共同发布类似于招标性质的文件,由有资格的机构进行竞标选任破产管理人。同时建立管理人瑕疵档案,一旦发生徇私舞弊行为,即取消其管理人资格。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加破产管理人市场的竞争性,避免资格垄断现象的发生,并确保破产管理人的专业性和中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