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1-11
在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过程中,有些企业反映在资产损失取证过程中,难以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根据国资评价[2003]72号文件规定,企业在无法取得外部证据时,应逐项收集完备的企业内部证据,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负责企业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的中介机构可根据企业内部证据和实事求是原则,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
根据国资评价[2003]45号文件规定,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进行损失预计,并作为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的期初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制定统一的预计损失计提政策和操作办法,并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保持一致。
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对于清查出的有问题负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债权人灭失或不需要支付的款项,可视同资产盘盈进行申报处理。对于清查出的其他问题负债,可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申报转增权益处理。对于超支挂账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可视同潜亏挂账进行申报处理。
对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如发现存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应进行补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在清产核资中申报。对于已提足减值准备的资产成为事实损失的情况,企业可申请销账。企业应提供相关经济鉴证证明,并填列损失挂账明细表。
对于企业会计制度变更导致折旧计提不足的情况,企业应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并提供相关经济鉴证证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应将该部分差额作为原制度损失申报处理。
对于企业尚未摊销的开办费,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若余额较小,可转入当期损益;若余额较大,可作为原制度损失申报处理。
对于在建工程超出概算部分的支出,根据资本化条件进行处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作为应摊未摊费用申报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作为会计差错进行调整。
对于企业进行改制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企业应提供相关材料,并经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后申报处理。
对于企业在1995年清产核资中将生产经营用地估价入账后改为职工宿舍用地的情况,企业应提供相关材料,并经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后申报账务核销。
清产核资结果自核资基准日起3年内有效。在有效期内,企业进行资产移交、改制或国有产权转让等事项时,可直接以该次核资结果作为基础,无需另行核资。
对于超出核资结果有效期的企业改制、资产划转和股权转让等事项,企业应向国资委申请进行清产核资,并在核资后及时申报结果。国资委对结果进行审核确认。
对于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所属子企业,应由企业总公司组织其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对于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所属子企业,应由企业总公司组织其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对于其他按规定应由企业总公司组织其所属子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情形,应按照国家有关清产核资损失认定的文件,对所属子企业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认定,并在年度财务决算中将其清产核资审核认定结果进行披露。国资委在年度财务决算审核中将一并确认这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