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审委会专委对新民诉解释九大问题的最新解读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最高法审委会专委对新民诉解释九大问题的最新解读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27

 
90437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民事诉讼管辖制度

一、合同履行地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8条对合同履行地作了规定。此前,有关合同履行地的规定比较混乱,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解释》第18条对合同履行地的规定进行了简化,虽然可能不完全符合预期,但能够解决大多数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该条规定借鉴了《合同法》第61条和62条的规定,确立了合同履行地的一般原则。根据该条规定,如果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点,则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如果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并且争议标的为货币支付,则以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如果争议标的为不动产交付,则以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如果争议标的为其他事项,则以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对于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即为合同履行地。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情况下,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电子合同履行地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0条对以网络方式签订的买卖合同的履行地作了规定。根据该条规定,以信息网络方式订立的买卖合同,通过信息网络交付标的的,以买受人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是以买受人住所地而不是以经营者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以其他方式交付标的的,收货地为合同履行地。如果合同对履行地有约定,则按照约定执行。尽管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对这条规定还有疑虑,但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当事人提起诉讼,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原则。

三、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地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5条对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地作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已经制定了关于网络侵权的实体法规则的司法解释。《解释》对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地的规定与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相一致。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而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本条规定在起草过程中引起了很大争议。根据本条规定,有多个连接点,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住所地。这样的规定旨在防止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在国外时,我国法院无法行使管辖权的情况,也是维护我国司法主权的要求。此外,一些网络谣言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管理起来较为困难。增加连接点后,受害人更容易提起诉讼,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不动产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8条对不动产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作了规定。本条规定在起草过程中引起了很大争议,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解释》第28条作了三款规定。其中,第一款规定了《民事诉讼法》第33条所指的不动产纠纷,即因不动产的权利确认、分割、相邻关系等引起的物权纠纷。第二款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和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可以作为不动产纠纷。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由于涉及到土地,因此被列入不动产的范围。对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虽然产生的是债务关系,但是基于不动产产生的合同纠纷,因此也被列入不动产纠纷的范围。对于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由于各个地区对政策性房屋买卖的规定不一致,由政策房所在地法院审理更为方便。第三款规定了不动产已登记的,以登记簿记载的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不动产未登记的,以实际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

五、指定管辖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1条规定,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需要指定管辖的案件,应当作出裁定。对于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下级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如果在指定管辖裁定作出前,下级法院已经作出判决、裁定,上级法院应当在裁定指定管辖的同时,撤销下级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二款规定是该条的重点。在出现管辖争议后,下级法院在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期间,应当中止案件审理。最后由上级法院指定的管辖法院继续审理,其他法院应当将相关材料移送到指定管辖法院。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上级法院的指定裁定尚未作出,有些下级法院却抢先进行裁判。对于如何处理抢先作出的判决、裁定的问题,存在较大争议。有人主张由上级法院发函要求抢先作出判决、裁定的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自我纠错。如果下级法院不愿意自我纠错,有人认为应当由上级法院发函要求其纠错,还有人认为应当由上级法院直接裁定撤销抢先作出的判决、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如果在上级法院作出指定管辖的裁定前,下级法院抢先作出了判决、裁定,就由上级法院在指定管辖的裁定中一并撤销该判决、裁定。其他部门也赞同这一观点。

六、上级法院将应由其管辖的案件交下级法院审理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2条规定了上级法院可以交下级法院审理的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即通常所说的“上交下”问题。经研究,《解释》规定了三类可以交由下级法院审理的案件。第一类是破产程序中有关债务人的诉讼案件。在审理破产案件时,法院会涉及到大量催讨债务的案件。这类案件数量多,标的额可能不大,如果全部交由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审理,会严重影响诉讼效率。因此,这类案件可以交由下级法院审理。第二类是人数众多,上级法院不方便审理的案件。第三类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其他类型的案件。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但是其他类型的案件必须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决定后,才可以“上交下”。在决定将具体个案交下级法院审理之前,上级人民法院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一、民事诉讼中事实和证据的关系问题

人民法院必须明确民事诉讼中事实和证据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当事人主张或反驳诉讼请求时,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事实根据必须有证据证明,要理顺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和证据之间的关系。当然,证据本身也是事实,但证据事实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二者不是一回事。其次,当事人要证明的事实应该是案件的基本事实。《解释》第91条对此作了规定,法官要分清主次,首先要查明案件的基本事实。第三,需要当事人证明的案件基本事实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事实,即导致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二是法律关系的实质,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等内容。

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证明责任问题

《解释》将传统的“举证责任”表述修改为“举证证明责任”。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一致,都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当事人有义务提供证据,即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第二层含义是当事人所举证据对待证事实的证明程度,即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能否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在。举证证明责任的核心在于要“证明”待证事实是否存在。第三层含义是,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如果无法提供证据,或者所提供的证据无法达到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效果,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三、逾期举证的问题

《解释》第101条和第102条在《民事诉讼法》相关修改的基础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对逾期举证问题作了细化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视为未逾期举证。其次,如果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该证据原则上不采纳。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类证据中有些能够证明案件的基本事实。《解释》规定,这类证据也应当采纳,但是当事人应当受到训诫或罚款。第三,如果当事人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但应当对当事人进行训诫。第四,在再审阶段,如果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理由成立,人民法院可以采纳该证据。关于哪些理由成立的问题,《解释》在再审部分的条文中作了规定。

四、证据质证的问题

在理解和适用《解释》关于质证的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任何证据要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其次,在一审程序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时对证据没有争议,应当在开庭时说明。如果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时对证据有争议,就需要在法庭上进行质证。第三,质证应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进行。

五、证据的审核和认定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适用“自由心证”原则。《解释》第105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自由心证”原则。在审核和认定证据时,法官必须遵守《解释》第105条的规定。其次,审核证据要全面、客观。再次,审核认定证据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最后,审核、认定证据的过程要符合逻辑推理的一般原则,不能自相矛盾,不能违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法官在用“自由心证”原则审核证据时,除了要判断证据是否具有“三性”,还要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判断。自由心证不是法官随意相信的原则,也不仅仅是公布判断结果,还要公布判断的理由。

依法审理民事案件的程序规定

第一、合法证据的使用

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法官必须依照《解释》第106条的规定,排除非法证据。根据该条规定,对于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违背公序良俗必须达到严重程度,才能被视为违法证据。

第二、举证证明的标准

《解释》第108条规定了举证证明的标准,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法院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时,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优势证据原则或高度盖然性原则,是审核、认定民事证据的一般标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达到了优势证据原则的要求,就完成了举证责任。如果对方当事人反驳该证据,法官要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攻防情况来判断是否提供了优势证据。

第三、特殊民事案件的审理

在审理特殊民事案件时,需要坚持排除合理怀疑原则。根据《解释》第109条规定,对于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口头遗嘱或赠与事实的证明,人民法院确认其待证事实的可能性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如果对方当事人提出合理怀疑,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排除该合理怀疑。

关于签署保证书的问题

新增签署保证书的规定

《解释》新增了关于签署保证书的规定,包括当事人签署承诺据实陈述的保证书和证人签署承诺据实作证的保证书。这是针对审判实践中存在的虚假陈述和虚假作证现象而采取的新办法。当事人应当签署据实陈述保证书,主要基于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诉讼义务。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参加诉讼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关于保证书的具体内容,将在下一步的文书样式规范中进行规定。证人作证时也要签署据实作证保证书。

一审程序制度

一审民事诉讼程序的职能

一审民事诉讼程序是民事诉讼的基础程序,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通过第一审民事诉讼程序解决。人民法院应当将民事审判工作的重心放在第一审案件的审理上,力争提高一审民事案件的审理质量。抓好一审案件的审判质量是解决涉诉上访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依法落实民事案件登记立案制度

登记立案的民事案件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供的起诉材料应当做初步的形式审查,审查原告是否具备诉讼请求和相应的证据材料,以及原告和被告的住址是否明确等。如果原告提交的材料不齐备,应告知原告在指定期限内补齐。在落实登记立案制度的同时,也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将一些不属于民事诉讼范围的纠纷列入负面清单。

正确把握重复起诉的标准

当事人对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再次起诉,同时满足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相同以及诉讼请求相同或实际上否定前诉的裁判结果的条件时,构成重复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重复起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案件不属于重复起诉,例如涉及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的案件,当权利人需要另行给付“三费”时可以另行起诉。

发回重审案件当事人的权利

发回重审案件属于普通的一审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这与二审中当事人提起反诉不同。

依法落实裁判文书查阅制度

《解释》第255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对于已经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开的裁判文书,应引导申请人自行查阅。对于未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开的裁判文书,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及时提供查阅服务。但对于未发生法律效力或已失去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以及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不予提供查阅。

小额诉讼制度

小额诉讼案件标的金额的标准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小额诉讼案件标的金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0%以下。《解释》未规定诉讼标的额超过这一上限的案件是否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因此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标的额限制确定小额诉讼案件的范围。各级法院应积极探索简化的文书样式,以便快速审结小额诉讼案件。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类型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类型包括供用水、电、气、热力合同纠纷、银行卡纠纷、赡养费、抚育费、抚养费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类型包括人身关系、财产权确权纠纷、涉外民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以及需要评估、鉴定或对诉前评估、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纠纷。

小额诉讼案件管辖异议的审理

当事人对小额诉讼提出管辖异议,人民法院应受理并经审理作出裁定。裁定立即生效,不可上诉。这是为了快速解决小额诉讼案件,减少当事人的维权成本。

小额诉讼案件程序的简化

在简化小额诉讼程序时,最主要的是简化裁判文书。对于民事关系复杂的案件,要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法官可以在庭审中辨法析理,并对庭审录音录像以存档备查。庭审结束后,人民法院可以采用表格式、令状式文书格式,及时制作简易文书,当庭送达当事人,即审即结。

公益诉讼制度

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具体享有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机关和组织需要在将来的法律中进一步明确。

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

公益诉讼案件的起诉条件包括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害的初步证据以及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

公益诉讼的证据要求

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害的初步证据

在公益诉讼中,原告在提起诉讼时需要提供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害的初步证据。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害是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本质区别。如果社会公共利益未受损害就不能提起公益诉讼。原告需要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初步证据:

  1. 举证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
  2. 举证证明有损害结果。

对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告举证难度较大,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的进一步细化问题正在调研,但《解释》的原则应当落实。

公益诉讼的管辖法院

根据《解释》第285条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公益诉讼案件通常社会影响大,审理难度也大,由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比较合适。但如果上级法院认为将某一具体的公益诉讼案件交给基层法院审理更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矛盾化解的,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8条和《解释》第42条规定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但对这一规定要慎重使用。

很多地方的基层法院都设立了环保法庭,可以受理环保私益诉讼案件。关于公益诉讼的地域管辖问题,《解释》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避免管辖争议,《解释》第285条确定了先立案原则和指定管辖原则,通过指定管辖可以将一定数量的案件统一交由最适合审理的法院管辖,以便统一司法尺度。

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关系

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在诉讼主体和客体方面均不相同,不宜合并审理。公益诉讼的原告有代理诉讼的意味,不一定是被侵权人。而私益诉讼的原告肯定是被侵权人。如果侵权行为已经能够确定,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可以分开起诉,分别审理,分别判决。

在侵权行为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二者可以分别立案,私益诉讼立案后可以中止审理,在公益诉讼对是否存在侵权行为作出判决后,再恢复私益诉讼案件的审理。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确定侵权主体是否实施了侵权行为,是否引起了损害结果。

公益诉讼中调解、和解和撤诉的处理方式

公益诉讼的和解与调解与私益诉讼完全不同。私益诉讼中,只要各方当事人就实体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出具调解书。但公益诉讼的原告并非侵权行为受害人,如果其以损害公共利益为目的与被告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就不能允许。所以,公益诉讼中的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一定要向社会公告,让全社会来监督和解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否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解释》第290条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公益诉讼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诉的,法院可以准许。如果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就申请撤诉,法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准许其撤诉。但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是否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实已经查清,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此时如果允许原告撤诉,就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

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条件

根据《解释》第292条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必须要符合以下条件:

  1. 原告必须是原审中的第三人;
  2. 第三人未参加原审系因不能归责于其本人的事由。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包括:不知道诉讼而未参加、申请参加未获准许、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等;
  3.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存在错误;
  4.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错误损害第三人的权利。

为了证明起诉符合上述条件,第三人在起诉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另外,第三人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案审查

根据《解释》第293条规定,第三人提交起诉状以后,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查相对更为严格,可以通知原被告双方到法院进行询问,以查明第三人是否属于原审第三人、是否参加过原审诉讼等问题。

根据《解释》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30天内,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进行审理;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在4种情形下,当事人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依照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代表人诉讼、公益诉讼。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和裁判

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第三人可能提出两种诉讼请求:一是请求全部或者部分撤销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二是请求确认第三人所享有的民事权益。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请求根据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 如果第三人请求成立且确认其民事权利的主张全部或部分成立,改变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
  2. 如果第三人请求成立,但确认其全部或部分民事权利的主张不成立,或者未提出确认其民事权利请求的,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
  3. 如果第三人请求不成立,驳回诉讼请求。

对于前款规定裁判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未改变或者未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

执行异议之诉制度

执行异议之诉的管辖法院

根据《解释》规定,执行异议之诉由执行法院管辖。执行法院与不动产所在地法院可能不是同一法院,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决定,执行异议之诉均由执行法院管辖。

执行异议之诉的起诉条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解释》的规定,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 在执行过程中提起,如果执行尚未开始或者执行已经结束,则不能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2. 案外人针对执行标的提出了执行异议;
  3. 针对案外人执行异议的裁定已经作出;
  4. 案外人或者申请执行人提出了停止执行或者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并根据诉讼请求提出了相应的事实和理由;
  5. 当事人应当在执行异议裁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之诉的举证证明责任

根据《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执行异议之诉的审理相对严格。在当事人收到执行异议裁定15日以后,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如果已经执行完毕,执行异议之诉就失去了基础。

案外人对驳回执行异议裁定不服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举证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案外人对驳回执行异议裁定不服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那么案外人就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而如果申请执行人对人民法院许可执行异议而作出的中止执行裁定不服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那么举证责任就会倒置,由案外人承担。这是因为申请执行人的执行异议之诉实际上是由案外人申请执行异议引起的。执行异议之诉实际上是执行异议的延伸,因此案外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阻却执行的事实和理由。如果由申请执行人承担举证责任,那么权利人的维权成本将会过高,不利于其维权。同时,这也可以防止案外人滥用执行异议诉权,阻挠生效裁判文书的执行。

执行异议之诉的审理

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人民法院在审理案外人主张的事实和理由能否阻却执行的同时,是否应当审理执行标的权属存在争议。经过讨论,我们得出两点共识:一是在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时,人民法院如果不审理民事实体权利的性质和归属,不对执行标的进行确权,就无法判断案外人所主张的事实和理由能否阻却执行;二是如果不审理民事实体权利的性质和归属,在受理执行异议之诉以后就无法作出处理。

根据法律规定,执行异议之诉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审理:

  1. 无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否包括确权的请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时均要查清实体权利的性质和归属,并在此基础之上作出该权利能否阻却执行的判断。
  2. 案外人提出对执行标的确权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要在判决主文中对此作出认定。当事人未提出对执行标的进行确权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的事实认定和说理部分对执行标的权属问题作出说明。
  3. 对案外人“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应当全面理解。人民法院不仅要认定案外人是否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物权、债权优先权等法定优先权、普通债权,还要认定被执行人对争议标的是否享有足以确保继续执行的物权、债权优先权、普通债权。一般而言,物权、优先权具有排他性,某一民事主体享有物权和优先权,就意味着其他民事主体不再享有。普通债权一般不具有优先效力,但是也需要对债权关系的合法性等问题作出判断。案外人“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包括哪些权益的问题,严格讲是实体法研究的问题。

目前,执行异议之诉的难点在于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案外人“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已对这一问题专门立项,进行实体法上的专门研究。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审理期间原则上不能处分执行标的

根据法律规定,在执行异议之诉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但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继续执行并提供适当担保的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规定是“可以”,而不是“应当”。如果执行标的物为特定物,原则上应停止执行。如果执行的标的为种类物,在申请执行人申请继续执行并提供适当担保,又不损害案外人权益的情况下,可以准许执行。如果被执行人与案外人串通,通过执行异议之诉阻碍执行,防止执行债权人实现其权利,当依法予以处罚,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失的,申请执行人还可以另案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二审程序制度

对二审中原告增加诉讼请求或被告提出反诉的处理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在二审中原告增加诉讼请求或被告提出反诉,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应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但如果双方当事人均同意二审人民法院一并审理新增的请求或者反诉,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这是因为当事人有权自愿放弃审级利益,这是自愿处分原则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规定是“可以”而不是“应当”,主要是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考虑。如果出现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即使双方当事人自愿放弃审级利益,对于新增的请求或者反诉,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另案起诉,而不能在同案中一并审理。

二审案件原则上应当公开审理

根据法律规定,二审案件原则上应当公开审理,但对不公开审理作了原则性规定。除非属于不公开开庭审理的情形和法律规定不能公开审理的案件,所有二审案件都应当公开审理。审判公开不仅仅是为了便于法官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更是为了让双方当事人通过诉讼感受到诉讼程序的公平正义。这是程序的独立价值,也是二审原则上要公开开庭的重要原因。

对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处理

原审原告在二审程序中是否可以申请撤回起诉在《解释》起草过程中存在争议。如果允许原告在二审中撤回起诉,有些法律问题不好解决。如果原告在一审败诉,其上诉后又请求撤回起诉,一审裁判怎么处理呢?原告在二审中撤回起诉后,一审裁判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同时,如果被告积极应诉,希望通过诉讼明确法律关系,但因原告撤回起诉,其目的就落空了。被告的利益怎么保护呢?根据《解释》的规定,原审原告在二审中撤回起诉应当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经其他当事人同意,二是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同时,《解释》规定,准许撤诉的,应当一并裁定撤销一审裁判。如果原审原告在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后又重复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在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应当十分谨慎。

审判监督程序制度

正确理解审判监督程序的职能定位

审判监督程序的职能是依法纠正原审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错误,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其本质上是一种纠错机制。原生效裁判的结果只要于法有据,言之有理,就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司法裁判的权威越来越低会导致“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人民法院要正确理解审判监督程序的职能定位。

正确把握审判监督程序的适用范围

审判监督程序主要适用于诉讼案件,不适用于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等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如果利害关系人认为生效裁判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作出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但不能依据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纠错。除了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外,诉讼程序中的其他民事裁定都不能申请再审。

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加一”模式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加一”模式,同一民事案件的实体审理一般只有三次:一审和二审一共是两次;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这是第三次;人民法院作出再审裁判后,当事人还不服的,可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可以再进行一次实体审理,这是“三加一”中的“加一”。如果人民检察院驳回了当事人的再审检察建议申请或抗诉申请,或者人民法院根据检察院的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进行了再审,作出了再审裁判,该案的所有诉讼程序就终结了。根据这一原则,《解释》对不可提出再审申请的情形作了规定。

严格把握启动再审程序的标准

人民法院对于再审申请必须严格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解释》的规定进行审查,要严格把握启动再审程序的标准,不可以用一种自由裁量权否定另一种自由裁量权。

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进行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时应当处理好再审申请和再审请求的关系。再审申请是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希望启动再审程序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请求。再审请求是指进入到再审程序以后,申请人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益的诉讼请求。审查再审申请的法律根据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审查再审请求则要根据实体利益判断的方式进行。再审审理阶段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而不是再审申请进行。同时,再审请求不能超过原审诉讼请求,超出原审诉讼请求的部分不予审理。

依法落实检察监督制度

检察监督的一般性原则

检察监督应当贯彻一个原则,即案件在一审、二审中或者一审、二审程序结束后,当事人还可以申请再审,在这些程序没有结束之前,人民检察院原则上不能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不服,不能绕开法定程序直接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的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

根据《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的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包括:

  1. 检察机关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出的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2. 检察机关根据当事人对生效判决或者不予受理、驳回起诉裁定进行抗诉的申请,提起的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对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检察院不能提起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但可以提起一般检察建议;
  3. 检察机关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的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但什么是明显错误,《解释》没有作出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的受理条件

根据《解释》的规定,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再审检察建议的受理条件包括:

抗诉的受理条件包括:

人民法院对抗诉的审查标准不同于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审查标准。人民法院只对抗诉进行形式审查,不以《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为审查标准。抗诉只要符合《解释》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原则上应当在30天内决定再审。

延伸阅读
  1. 刑事侦查阶段办案期限的重要性
  2. 案外人可以对网络司法拍卖提出异议吗
  3. 异地怎样办理离婚
  4. 不同的第三人算重复起诉吗
  5.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非婚生孩子可以分家产吗
  2. 提起民事赔偿的诉讼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
  3. 二手车合同未履行异地怎么起诉
  4. 承办法官履行哪些职责
  5. 学校里面开店卖零食违法吗
  6. 债务人有财产强制执行三年后法院还会如何办理
  7. 提起民事案件再审需具备哪些条件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