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22
有人认为,上级侦查机关在立案环节对下级侦查机关有指定管辖,但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不需要指定管辖。这是因为上级侦查机关在立案管辖指定中实际上授予了下级侦查机关对案件的管辖权。而检察机关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是“被动受理型”的,不需要再行指定管辖。例如,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这一规定强调了“同级”原则。只要立案时经过指定管辖,批捕环节就无需再行指定。
然而,我不同意上述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上级侦查机关的立案指定管辖只是对下级侦查机关的立案侦查权进行了明确。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作为人民检察院的专属职权,有其特定的管辖原则,并不受立案管辖的约束。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管辖权不仅要与立案管辖相衔接,还要与审判管辖相对应。换言之,管辖问题要注重立案、侦查、捕、诉、判五大环节的有机统一。
其次,从职能上看,检察机关在捕、诉环节都要对侦查机关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有些立案环节指定管辖的案件可能存在“人情案”、“插手经济纠纷”和“打击报复”的嫌疑,指定管辖程序本身就存在违法问题,应当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视野。
最后,如果捕诉环节仅仅是被指定立案侦查机关与同级检察机关之间的“被动受理”,上级检察机关不知情、不指定,对于下级检察机关作出的不(予)批准逮捕和不起诉决定的复议、复核等救济程序也会出现不顺畅的情况。因此,审查批捕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的指定管辖非常必要。
根据相关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情形:
这是关于犯罪严重程度的规定。基于已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初步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而不是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等轻刑或可能被免除刑罚的,才符合逮捕条件。
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可以适用。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上述两项条件,但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足以防止其危害社会,即无逮捕必要,不应逮捕。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8月6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项规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即为“有逮捕必要”:
同条还规定,对于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暴力犯罪和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以及可能妨碍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予逮捕。
指定管辖是指由上级人民法院以指定的方式确定具体案件的管辖权。需要指定管辖的案件有以下两种情况:
对于管辖不明的案件,应由争议各方在审限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争议人民法院应分别逐级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当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宜行使审判权时,上级人民法院应指定管辖。不宜行使管辖权的情形包括各种难期公正审理或审理难度太大的情形,例如涉及法院院长的案件或涉及多方关系的案件等。
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应将指定管辖决定书分别送达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及其他有关的人民法院。原受理的人民法院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指定其他人民法院管辖决定书后,不再行使管辖权。对于公诉案件,应书面通知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并将全部案卷材料退回,同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于自诉案件,应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并书面通知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