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5-02-13
为了避免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出现事实或线索不明的情况,决定是否立案审查非常关键。根据新规定第15条,公安机关在接受涉嫌经济犯罪线索的报案、控告、举报、自动投案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线索,可以延长立案审查期限至30日;对于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或跨区域性的线索,可以再延长30日。如果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或书面通知立案,应当在指定期限内立案侦查。如果人民检察院通知立案,应当在15日内立案侦查。此外,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应当采取调查性侦查措施,但一般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财产权利的强制性措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严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或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如果30日内无法收集到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充分证据,应当立即撤销案件或终止侦查。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再延长30日。
为了尽量避免在立案侦查过程中出现错误,根据新规定第25条,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及时撤销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解除强制措施后12个月内仍然不能移送审查起诉或依法作其他处理;对犯罪嫌疑人未采取强制措施后,自立案之日起2年内仍然不能移送审查起诉或依法作其他处理;人民检察院通知撤销案件;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案件情形。撤销案件后,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停止侦查活动,并解除相关的侦查措施和强制措施。如果发现新的事实或证据,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当重新立案侦查。
为了避免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大量财物时出现疏漏,新规定明确了涉案财物管理的法律程序。根据规定第46条,查封、扣押、冻结以及处置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除非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公安机关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处置涉案财物。此外,规定还要求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犯罪嫌疑人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并注意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可分割的涉案不动产或特定动产,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犯罪嫌疑人提供的与涉案金额相当的其他财物。冻结涉案账户的款项数额应当与涉案金额相当。对于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可以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以减少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
为了解决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经济犯罪案件管辖争议的问题,新规定明确了管辖权。根据规定第11条第2款,主要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经济犯罪案件,由最初发现、受理的公安机关或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除非指定管辖。
经济犯罪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企业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中国警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功抓获了一批重大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