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的时效性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9-13
在法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中时效,如诉讼时效、上诉时效、异议时效等,是指当事人提出主张的时间期限。如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时候一般为2年,仲裁也有时效规定的,那么劳动仲裁的时效性是多久?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劳动仲裁的时效性
一、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起始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二、仲裁时效的中断和继续计算
根据上述规定,下列情况可以中断仲裁时效的计算:1. 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2. 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3. 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中断时效后,仲裁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而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暂时中止。一旦中止的原因消除,仲裁时效期间会继续计算。此外,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一年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申请劳动仲裁的流程
一、提交申请书
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副本。
二、仲裁受理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后的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需要在作出决定后的五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给被申请人。如果决定不予受理,需要说明理由。
三、开庭审理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前的五日内,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的日期和地点。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对于申请人将按照撤诉自理处理,而对于被申请人则可以做出缺席裁决。
四、仲裁调解
仲裁庭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当先行调解,通过查明事实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如果调解成功,仲裁庭会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该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未能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五、仲裁裁决
仲裁庭在受理仲裁申请后的四十五日内应当结束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决。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经批准可以延长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裁决作出后,仲裁庭应当制作仲裁书并送达给双方当事人。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期满不起诉,裁决书即产生法律效力。
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资料
一、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申请人需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一份《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的书面副本。该申请书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址和联系电话;2. 用人单位的名称、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3. 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4. 证据和证据来源,以及证人的姓名和住址;5. 致送单位的名称。
二、其他材料
同时,申请人还需要向劳动仲裁委员会递交以下材料:1. 身份证复印件一份;2.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证明文件和其他证明材料;3. 如果申请人是用人单位,还需要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4. 如果申请人委托代理人,需要提交授权委托书。如果代理人是律师,需要提交律师事务所的公函;如果代理人是公民,需要提交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