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8-15
王某,因具有幼儿教育经验,从1993年起被县保育院聘为幼儿教师,直至2008年7月止。期间签订了五份劳动合同,但未提及和办理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其中,2001年9月14日签订的第五份合同为长期合同。2008年6月,考虑个人身体和年龄等原因,王某提出辞职,并于7月25日解除劳动关系。辞职时,王某要求保育院为其补缴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引发纠纷。王某向当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08年9月28日,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要求保育院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缴纳。裁决生效后,保育院未履行义务。王某于2008年10月27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于2008年10月29日立案执行。法院要求社保局协助测算王某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办理保险费的补缴,但社保局无法协助执行。
在执行中,争议焦点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无明确执行内容,是否应裁定不予执行?
不应裁定不予执行,应按裁决内容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保育院未按生效裁决确定的义务履行,法院应依法执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已作出终局裁决,要求保育院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缴纳。虽然裁决未确定具体的社会保险费数额,但法院可以要求社保局协助测算和执行。社保局提出无法协助执行的依据是2008年11月28日下发的通知,但该通知发布时间晚于仲裁裁决,不能溯及先前裁决。因此,应依法执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对于社保局不予协助执行的行为,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但这并不影响仲裁裁决的执行。
应裁定不予执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终局裁决只是笼统地要求保育院为王某办理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关键是,王某在2008年辞职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2008年11月28日下发的通知中规定的范围。社保费的测算和缴纳需要社保机构的协助才能执行。由于仲裁裁决没有明确的执行内容,社保局又无法协助,法院无法执行,应裁定不予执行,并告知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原因如下:
仲裁裁决内容并未明确规定申请执行人在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具体数额,而且社保机构也无法协助执行。裁决只是明确了申请执行人享有养老、医疗、工伤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权利。王某在2008年辞职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2008年11月28日下发的通知中的规定。如果强制要求社保局协助为王某办理补缴社会保险费,将违背法律规定。因此,仲裁裁决没有明确的执行内容,社保局无法协助,法院无法执行,应裁定不予执行,并告知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