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27
仲裁,又称公断,是指当事人在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按照有关规定,事先或事后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第三方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仲裁具有自愿性、程序简便、不公开审理、解决纠纷迅速等特点。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其裁决权来源于当事人的协议,属于民间裁判行为。我国仲裁法对仲裁组织、仲裁原则、仲裁协议、仲裁监督和仲裁规则等基本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以书面形式表示自愿将发生的财产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一种协议。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取得对案件管辖权的依据,也是排除法院司法管辖权的依据。
仲裁协议的法律特征如下:
仲裁协议的形式主要有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和其他书面方式。仲裁条款是一种常见方式,一般在主合同中写明合同发生纠纷提交某某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协议书是指双方当事人以书面文件形式表示将纠纷交由仲裁机构裁决。其他书面方式指的是双方当事人的书面材料,如来往信函、传真、电报等。
一份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仲裁协议的效力不仅适用于当事人,也适用于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和法院对特定案件行使管辖权。对当事人来说,他们必须接受仲裁的管辖;对仲裁机构来说,必须负责裁决协议约定的仲裁事项;对法院来说,不得行使对仲裁案件的司法管辖权。
然而,如果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或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或者是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的,该仲裁协议将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仍然可以重新协商仲裁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另外,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时,可以请求仲裁机构作出决定或请求法院作出裁定。如果一方请求仲裁机构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作出裁定,则由法院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时,应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签订仲裁协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