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26
1. 国际性或涉外性
国际商事仲裁与国内仲裁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国际性,它比国内仲裁更加灵活,并受到国际协议规范。2. 自治性
国际商事仲裁以当事人的自愿和协议为基础,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事项、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程序以及适用的法律等。仲裁人处理仲裁案件的权利也来自当事人的同意。3. 民间性
国际商事仲裁的仲裁人和仲裁机构一般都是非国家或非官方机构,对那些对官方机构不信任的当事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4. 中立性
国际商事仲裁的仲裁人或仲裁机构虽然由当事人选定,但并不代表当事人,而是居中评判是非,具有中立性。一些仲裁机构本身不隶属于任何国家,仲裁案件可以中立于当事人所属国之外,不受任何一方当事人所属国司法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影响。5. 专业性
国际商事仲裁涉及的争议可能涉及一些专门性或技术性的问题,需要具备专门知识的人去解决。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有关争议问题专家充当仲裁员,有利于准确和迅速解决仲裁案件。6. 保密性
仲裁案件的审理是不公开的,这有利于争议当事人双方不将其工商业秘密和分歧公布于众。7. 准司法性
国际商事仲裁虽然是以当事人的自愿和协议为基础的,但一旦达成仲裁协议,即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将争议提交仲裁。仲裁人作为裁判者有权无须当事人同意而作出对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的裁决。裁决作出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的,他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8. 终局性
仲裁裁决是终局的,不像法院诉讼那样采用两审终审甚至三审终审,因而有利于迅速解决争议,为当事人节省时间和费用。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仲裁协议是仲裁发生的前提,也是向法院申请承认及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当事人之间是否达成仲裁协议,应从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和仲裁协议的效力两方面进行审查。
2. 选择合适的仲裁协议的准据法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指适用于仲裁协议的法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与合同的准据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事人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如果没有选定,仲裁地的法律即为仲裁协议的准据法。3. 仲裁地
仲裁地点在决定仲裁机构的管辖权和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事人应直接约定仲裁地或通过援引仲裁规则对仲裁地的确定做出安排。4. 提起仲裁之前按照仲裁协议的约定进行协商
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通常约定应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再提交仲裁解决。当事人在提起仲裁之前,一定要查阅仲裁协议是否存在前置协商的约定,如果存在,就一定要先与对方协商,协商不成,再提起仲裁。5. 可仲裁事项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协议项下的争议是否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取决于一国对仲裁所实施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如果法院认为争议事项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仲裁协议可能被视为无效。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可仲裁性”被视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如果争议事项不具备可仲裁性,就被认为违反了公共政策。中国法院在审查仲裁裁决时,会根据中国法律来确定其中是否包含不可仲裁的事项。
根据中国法律,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这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纠纷。
然而,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得采用仲裁方式解决。当事人在提出仲裁请求时必须确保不包含此类事项。
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是一种高效、灵活和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在选择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时,应当遵守可仲裁性的要求,并确保争议事项符合仲裁的范围。这有助于保证仲裁裁决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