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01
诉前司法鉴定是指在法院尚未立案受理前,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协商后委托鉴定机构对民事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和鉴别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商事争议的增加导致当事人在起诉前自行进行相关鉴定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一些人对诉前委托的法律地位存在疑虑,担心诉前鉴定无法在诉讼中得到采信,从而无法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诉前鉴定的法律地位呢?
首先,诉前鉴定并不是司法行为,而是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一部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具备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相关事实、理由。这些事实和理由包括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以及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受到侵犯或争议的事实等。例如,在合同纠纷中,涉及质量问题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如果没有经过专业鉴定或评估,就无法确定责任原因和经济损失,原告起诉时的诉讼请求和标的额也无法明确。因此,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前鉴定是某些当事人为起诉做举证准备的必要手段和方式,它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启动诉讼程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如果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应予准许。无论从正向解释还是反向解释来看,这一法条都承认和肯定了诉前鉴定的价值和功能。即使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证据,法院也不应准许其申请重新鉴定。因此,诉前鉴定行为是有法律依据的,任何人都不得横加干涉或阻止。
再者,对当事人而言,鉴定可以在诉前自行委托或在诉讼中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后完成。无论是诉前还是诉讼中的鉴定,它们本质上都是科学实证活动。鉴定是由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或单位在一定的技术或手段的帮助下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无论是诉前还是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在法律上只属于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必须经过庭审质证审查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依据。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机构或人员不具备相关资格以及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等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重新鉴定。然而,如果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就不应重新鉴定。因此,对于诉前鉴定结论的异议,是否可以重新申请鉴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上述法律条文进行判断,而不是以是否由司法机关进行委托来判断。
综上所述,无论是发生在诉前还是诉讼中,由司法机关还是当事人委托的司法鉴定,只要程序和实质合法,法院就应该予以采信。
司法鉴定的启动与质证主要通过对立或相反立场上的主体围绕司法鉴定的启动和鉴定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质疑和辩驳,从而使案件信息更加全面完备。它不仅是确认鉴定结论证据效力的手段,更是使用鉴定结论的必经程序。
除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为主的人身伤害类纠纷外,民事诉讼中绝大多数鉴定都是由当事人申请、法院决定并委托鉴定机构来启动的。在实践中,法官往往在仔细审查鉴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并确保对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的基础上启动鉴定程序;同时,应告知申请人鉴定的风险。在确定鉴定机构后,法官往往未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也未告知双方当事人鉴定机构确定的鉴定人及申请鉴定人行使回避权的期限,导致当事人无法充分参与司法鉴定程序。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所依赖的证据资料只能来源于当事人,当事人享有自行启动鉴定程序和申请法院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是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或由谁鉴定等事项应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如果确有必要进行鉴定以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在法院释明后仍不申请鉴定,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向法院申请鉴定应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庭应充分注意和认真对待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并告知申请方鉴定的风险,保障对方当事人行使鉴定启动异议权。法庭应审查鉴定是否必要并且可能,以附带理由的决定形式决定是否采纳申请。如果根据法律规定应以当事人同意为鉴定启动条件,而当事人不同意,或者非法取得证据,或者法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不需要专业特别知识,或者通过勘验等调查证据的方法能够作出判断,应决定不启动鉴定程序,以避免当事人滥用鉴定启动权。法庭决定启动鉴定后,应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如协商不成,则由法院采取摇号等随机产生方式确定鉴定机构,并同时确认法官最终决定的委托鉴定事项和鉴定标准。鉴定机构确定鉴定人后,法院应告知双方当事人鉴定人的情况及申请鉴定人行使回避权的期限。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完善鉴定启动程序,才能使鉴定结论成为实现实体正义的最佳证据方法,并为鉴定结论进入庭审质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