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16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需要首先证明权利来源,即商业机密是原告自行研发还是通过转让获得的,并且确定权利人的身份,即是独占许可人还是普通许可人。这是民事诉讼过程中必须要举证证明的。
要证明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商业机密的特性、涉密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的保密意愿以及保密标识的可识别程度。具体的保密措施包括限定知悉范围、加锁、采用密码或代码、签订保密协议、对涉密场所做出保密要求等。目前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是否采取保密措施的认定较为宽松,只要有明确的保密意向并有相应措施,法院基本上都会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具有现实或潜在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因此,即使是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应该认为具有实用价值。
秘密点的范围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在商业机密案件中,确定秘密点是最困难的部分。权利人往往希望所有信息都是商业机密,范围非常广。但诉讼代理人需要从提供的资料中提炼出真正构成商业机密的信息,例如行业常识和惯例不能被认为是技术机密。如果信息只涉及产品的简单组合,市场上的相关公众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这样的信息就不具有保密性。然而,如果信息涉及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仪器进行检验,那么这样的信息就可以被视为商业机密。
在排除不构成商业机密的信息后,还需要进行秘密点的选择。在商业机密案件中,选择秘密点是非常困难的。诉讼中,权利人更倾向于“广种薄收”型,即尽可能多地要求信息被认定为商业机密,增加被告的工作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秘密点的组合来确定,例如产品的材质、尺寸、大小的组合,其中某一秘密点被否定了,原告的组合仍然成立,这是确定秘密点的技巧。然而,技术人员有时意识不到这一点,需要诉讼代理人引导技术人员划定或总结秘密点。
确定被告的主体证据是原告需要证明的前提。权利人还需要证明被告接触了商业机密,这些证据包括图纸借阅记录和员工的职责范围。此外,还需要证明被告实施了侵犯商业机密的行为。
在诉讼中,对技术信息与商业机密是否相同或相似、是否属于秘密点的举证是非常复杂的,通常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此外,在商业机密案件的举证中还需要注意二次泄密的问题,即在诉讼过程中如何巧妙地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和二次泄密的发生,这需要权利人充分重视。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非法获利的计算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很多制造仿冒品的工厂都不规范,没有完整的会计账簿。此外,还需要考虑市场行情、通货膨胀、经济形势等因素,计算侵权人的非法获利非常困难。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是否可以以研发投入作为依据仍存在争议。因为研发投入与可能的价格之间存在差异,所有研发投入都希望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尽管如此,研发投入可以作为权利人实际损失的参考依据,将权利人的研发实际投入乘以一个系数作为实际损失可能更为合理。当然,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获利都难以证明,可以适用法定赔偿,参照《著作权法》、《商标法》中对法定赔偿的规定。当前法定赔偿金额最高为五十万元,参照《专利法》的规定,最高赔偿金额为一百万元。然而,这个数额难以弥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不符合填平原则,因此法定赔偿金额有待立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