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1-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时,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因此,申请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终止执行申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当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中止执行申请书
申请人:××,男,××族,××年××月××日出生,住××市××(具体至门牌号),联系方式:×××。
被申请人:××,女,××族,××年××月××日出生,住××市××(具体至门牌号),联系方式:××。
案号:(20××)武侯××字第××号
请求事项:请求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中止执行(20××)××字第×号判决的执行。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纠纷一案,已两审终审,现已进入执行阶段。因为××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民终字第××号”民事判决违反程序、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申请人已经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并已被受理。因此,请求人民法院立即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此致
xx市**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附:证据材料(原件/复印件)××份××页
1. 被执行人难找
在执行的过程中,被执行人难找是困扰执行工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刻意回避执行工作,经常以已经外出打工不在本地为由搪塞执行人员。有些甚至干脆不接执行人员的电话或更换手机号码。尤其在农村,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协助本村人而对抗法律,在探访其父母等关系密切的亲友时,他们大多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基层管理存在漏洞。比如很多地方的门面没有布置门牌,整个街道只有零星的几个门牌号,给执行人员寻找被执行人的居住地造成了困扰。
2. 被执行财产难寻
绝大多数申请执行的案件都涉及财产给付问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法制观念薄弱、诚信意识不强等原因,被执行人往往会不折手段的转移隐匿财产,申请人很难获悉被执行人的财产动向。而法院获取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途径有限,一是被执行人主动报告财产状况,二是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线索,三是法院到银行、工商、房管局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寄期望于被执行人坦白财产状况并不明智,而申请人所知又极为有限,法院查款程序又复杂费时,有的银行负责人通风报信或暗地里协助被执行人转移财产,给执行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3. 协助执行人难求
协助执行人是指根据“协助执行通知书”,配合执行人员开展执行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目前我国执行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协助执行人是银行,查询、扣划或冻结存款都需要银行的协助。然而,除了手续复杂之外,有些银行工作人员不履行协助义务,态度恶劣甚至与被执行人串通欺瞒执行人员。还有一些协助执行人害怕得罪人,担心遭到被执行人的打击报复,在协助工作时表现消极怠慢。
4. 应执行财产难动
一方面,即使找到被执行的财产,被执行人和案外人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提出执行异议;另一方面,不少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而不能实施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