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1-29
恶意申请公示催告行为主要源于当事人之间的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别申请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利用公示催告程序进行的非法行为。实践中常见的恶意申请公示催告行为包括出票人或背书人在将票据转让后,故意拒付或收回票据款项,以及通过非法渠道将票据贴现或质押导致票据丧失等。
现行法律对公示催告制度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法院只能对公示催告程序进行形式上的审查,无法真正了解票据的最终合法持有人的身份。其次,公示催告的期间较短,可能损害真正合法持票人的权利。
为了防范恶意申请公示催告行为,应严格审查失票人是否适格。法院在审查公示催告申请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如票据复印件、交易合同、贴现证明等。此外,应将公示催告的期间规定为超过票据到期日之后一定期限,以保护真正权利人的权益。
在公告期满后作出除权判决时,应明确规定可以持判决书请求付款人付款的期限为票据提示付款期限届满后的一定期间。此举不仅符合除权判决不变更原票据权利的性质,还可以防止恶意申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得逞。
另外,公告应在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并在受案法院的公告栏内及付款人处进行张贴公示,以便权利人能够及时了解并申报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