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回再审手续如何办理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审判监督程序法律知识

解回再审手续如何办理

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2024-10-18

 
84761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分子被人民法院判刑后,就需要到监狱进行服刑,但在服刑期间,有些需要将犯人押解回法院进行重新的审理,解回再审需要一定的程序,那么解回再审手续如何办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解回再审手续的办理程序

一、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的批复

根据司法部监狱管理局1995年9月7日的批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需要将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解回再审时,应按照一定的法律手续进行办理。具体要求如下:1.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需要讯问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的,原则上应在监狱进行讯问,并出具县级以上公、检、法的正式公函,监狱应予以配合。2. 如果确实需要将罪犯解回进行侦查或审判,应由地、市级以上公、检、法的正式公函,具体说明解回罪犯的个人情况、解回理由、离监时间期限和羁押地点,报请省级监狱管理局批准后,由罪犯所在监狱办理临时离监手续。

二、解回再审的相关解释

解回再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将已服刑的罪犯押解到办案单位所在地进行侦查、审判的一种方式。解回再审涉及公、检、法、司四个部门。解回再审的启动必须符合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启动解回再审必须是在已经启动了涉嫌犯罪的诉讼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侦查机关已经立案,并且已有证据证实罪犯本人涉嫌犯罪需要进行侦查、审查起诉或者审判检察院已经抗诉或者法院已经决定再审。发现漏罪、犯新罪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等情况都应当成为法定的事由。在执行解回再审时,必须凭借相应的侦查机关的立案决定书、检察院的抗诉书或者法院的再审决定书,以及相应的押解文书。然而,为了案件调查和审理的便捷性,包括同案犯的审理在内,不得启动解回再审。

三、解回再审罪犯的法律地位

解回再审涉及已经判决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因为保外就医等条件暂时离开羁押服刑场所,在离监期间再次进行了犯罪活动,侦查机关需要对其进行侦查。在这种情况下,涉案的罪犯同时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案件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嫌疑人身份与之前已决服刑犯的身份不同,他们同时具有嫌疑人和罪犯的身份,这是因为案件的诉讼地位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法律法规应当明确规定对罪犯在本案中应采取的措施。如果罪犯的服刑即将到期,但是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尚未到期,例如刑拘时间未到,就应及时使用刑拘手续,以保证侦查工作的连续性。罪犯的诉讼地位将直接变为犯罪嫌疑人的单一身份。如果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刑事拘留时间不应折抵刑期。如果从监管场所押解回看守所,刑拘时间和刑期可以折抵。具体如何计算还需要法律规定。对于解回再审的罪犯,由于他们被羁押在服刑场所,涉及到人身自由的刑法,因此不宜对其采取除刑拘以外的强制措施,以避免冲突并保证实际意义。

四、解回再审罪犯的羁押安排

侦查员应凭借手续到省监狱管理局办理,将罪犯解回再审的羁押手续和回执交由罪犯服刑监狱办理。解回再审的罪犯应被羁押在看守所,特别是女罪犯,必须送到统一的看管场所。同时,应加强对这类双重身份人员的重点监管,并与涉及与罪犯同类犯罪的嫌疑人分开。为确保羁押安全和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不得改变羁押地点。羁押地点应报到省公安厅或市局的督察和监管部门备案。在将罪犯解回羁押至看守所时,看守所应存档并收监已交付执行的刑事判决书副本以及省监狱管理局或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开具的《罪犯解回再审通知书》。

五、侦查诉讼完毕后的处理

由于解回再审的罪犯正在服刑,监狱管理部门根据罪犯的服刑悔罪和表现,可能涉及对罪犯的减刑、加刑、假释等考量。因此,监狱管理部门通常会向办案单位索要涉及罪犯的表现情况以及是否涉及犯罪的认定书或判决书、起诉书。在侦查完毕后,除将罪犯执行死刑外,在期限届满之前,办案单位应由解回的侦查人员负责将罪犯押解回服刑的监狱,并附上解回的回执和四书一表(侦查终结书、起诉书、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
延伸阅读
  1. 不交纳诉讼费用与诉讼费用的免交的案件有哪些
  2. 再审申请人
  3. 司法赔偿的要求及程序
  4. 对现行立法的质疑:再审程序的审判程序设计不合理
  5.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申诉?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特点
  2.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3.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
  4.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
  5. 邻居损坏院墙:向城管大队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6. 公示催告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及其权利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