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14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为了逃脱法律的严厉惩处,在明知侦察机关已经立案或人民法院已受理案件的情况下,积极实行措施妨碍侦查或审判,这种行为必然会不容于律法。那么,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讲解!
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
追诉期限的延长
根据《刑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如果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将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的控告
在追诉期限内,被害人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同样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构成逃避侦查和审判的条件
时间条件
构成逃避侦查行为的时间条件是,行为人的逃避行为必须发生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侦查并开始进行侦查之后。构成逃避审判行为的时间条件是,行为人的逃避行为必须发生在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判管辖的规定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者被害人自诉案件之后。如果妨碍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发生在侦查机关立案侦查之前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前,除非行为人的行为持续至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否则不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行为。同时,如果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时已经超过追诉时效,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藏匿,也不能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主观条件
构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行为的主观条件存在争议。客观说认为,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侦查机关或法院已经立案侦查或者受理案件,只要逃避行为发生在立案侦查或者受理案件之后,都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适用追诉时效无限延长的规定。主观说认为,只有行为人明知侦查机关或法院已经立案侦查或者受理案件的情况下逃避,才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相比较而言,主观说更符合刑法条文的规定和司法工作的实际。行为人对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的明知包括确定明知和应当明知。确定明知是指行为人事实上知道,如侦查机关已经对其进行讯问、采取强制措施,人民法院已告知其已受理检察机关或者自诉人对其犯罪行为的控诉等。应当明知是指根据行为人作案的具体情况和案后情势,推定其应当知道侦查机关已对其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已受理对其犯罪行为的控诉。在应当明知的前提下,同样应以侦查机关实际的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实际的受理案件为条件,才能认定行为人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客观条件
行为人必须实施足以妨碍侦查或者审判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才能构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行为。然而,如果对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界定过于宽泛,将使追诉时效制度失去意义。因此,应当界定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范围,包括逃跑、藏匿行为、使用化名、别名、实施整容、变性手术以隐匿身份、串供、指使他人作伪证、毁灭证据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案件证据不足,使行为人逃脱刑事责任追究。另外,行为人在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作虚假供述、否认抵赖罪行等行为,不应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因为行为人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证明行为人有罪的责任在于侦查机关,不能将侦查机关无法取得有罪供述的责任归咎于行为人,从而延长其追诉期限,这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