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主义和财产保全制度是怎样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当事人主义和财产保全制度是怎样的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3-06

 
83666

当事人主义和财产保全制度的改革

当事人主义的核心和基调

当前进行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旨在将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从以职权主义为主转变为以当事人主义为主。当事人主义的核心和基调是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具体体现为:

1. 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凭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

2. 法院裁判所依赖的证据只能来自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范围之外主动收集证据。

当事人主义对财产保全制度的改进要求

根据当事人主义的要求,财产保全程序的启动者和推进者应当是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同时,在此过程中,法院应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应代替当事人行使权利。

具体改进要求如下:

1. 财产保全的启动

财产保全只能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而启动。应当取消《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第一款规定中的“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部分。当事人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启动财产保全程序,并对其选择承担责任。如果因错误的财产保全导致被申请人损失,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院或法官作为诉争案件的裁判者,应是公平的象征,是程序性正义的实现者。因此,法院在诉讼中应尽可能超然于诉争案件之外,不应既踢球又当裁判,违反了程序合理性的要求。此外,法院启动财产保全也使其承担了不应由其承担的任务,降低了工作效率。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财产保全制度的规定,不仅是民事诉讼程序自身价值的要求,还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并避免法院作为国家赔偿中的被告的尴尬局面。

2. 当事人提供担保时的裁定

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时,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对争议财产实行保全。在审查申请符合适用的形式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而不是“可以”作出裁定。

这样的规定充分肯定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尊重其自由选择并承担相应责任。此外,当事人已提供担保,因此不存在使被申请人损失无法赔偿的问题。此举有利于法院迅速消除判决难以执行的危险,维护生效判决的权威性,真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1. 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性质
  2. 离婚时申请财产保全用花钱吗
  3. 诉前财产保全复议期限
  4. 离婚案件可以诉前保全吗
  5. 离婚做财产保全双方都得封银行卡吗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一、上诉程序及开庭时间
  2. 《行政处罚法》对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
  3. 问题的提出
  4. 民事案件法院二审流程
  5. 法院申请支付令:步骤及要求?
  6. 网上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吗
  7. 有民事判决可申请支付令吗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工资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
  2. 股权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
  3. 仲裁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
  4. 公司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