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一审期限需要多少时间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30
在进行民事诉讼的时候,我国采用的是二审终审制度,也就是民事案件通过二次审理后就要结案,民事诉讼的审理期限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进行一审的时候,那么民事诉讼一审期限需要多少时间?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民事诉讼一审期限及相关准备工作
一审期限
根据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案件。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需要由本院院长批准,并可以延长六个月。若仍需延长,需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在对起诉进行审查并决定受理案件后,人民法院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发送起诉状和答辩状
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收到答辩状后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
2.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
人民法院应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这包括: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回避、收集和提出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查阅或复制案件材料、自行和解等诉讼权利;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等诉讼义务。
3.组成合议庭
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依法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应在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到案件审结期间全程参与,并对全案审理负责,以充分发挥合议庭的作用,保证办案质量。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4.审核诉讼材料,调查和收集证据
合议庭成员要认真审核诉讼材料,并轮流阅卷。通过阅卷,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明确下一步需要收集哪些必要的证据和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内容,以便做好其他准备工作。调查和收集必要的证据是审理前准备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请求和需要证明的事实必须提供证据。若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且法院也无法收集到证据,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人的举证和法院的调查和收集证据相结合,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
一审和二审的区别
1.性质
一审和二审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一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而二审程序的审判依据是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下一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旨在解决特定争议。
2.引起审理程序发生的原因
一审程序是基于原告行使起诉权而发生,而二审程序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而发生。
3.诉讼主体
一审中的原告和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资格限制,只有行政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才能提起诉讼并引起第一审程序。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不固定,没有资格限制,原审中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既可以充当上诉人,也可以充当被上诉人。
4.审理方式
一审法院一律实行开庭审理,包括公开和不公开开庭审理。而二审中,除应采取开庭审理方式外,人民法院认为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5.裁判方式
一审判决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质量,可以作出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撤销判决、确认判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和变更判决等裁判方式。而二审判决则限于维持原判和依法改判两种,同时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
6.审理期限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在收到上诉状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因此,二审的审理期限比一审期限少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