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25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对于公安机关该立而没立的案件,一般是通过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再由检察机关作出决定。然而,如果公安人员徇私舞弊与犯罪嫌疑人一起打击报复被害人,或在利益的驱使下,被害人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检察机关似乎没有什么办法。此外,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行为进行监督,而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行为没有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此外,对立案监督缺乏强制措施的保障,使得立案监督的效力有所不足。
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庭审后,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审判活动提出纠正意见。然而,事后监督、书面监督使得庭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监督,导致审判人员滥用审判权侵犯当事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除了提起抗诉这有效手段外,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又是那么苍白无力,监督缺乏有效保证,对于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没有具体规定。
对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对交付执行、收押、监管、释放、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等管理活动的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6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不能主动监督,而是由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再由检察机关作出决定。这使得公安机关徇私舞弊与犯罪嫌疑人一起打击报复被害人或在利益的驱使下不立案的情况难以监督。其次,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行为没有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纠正,立案的合法性受到威胁。再次,对立案监督缺乏强制措施的保障,使得立案监督的效力不够。
首先,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审判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在庭审后进行。这样的事后监督、书面监督使得庭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监督,导致审判人员滥用审判权侵犯当事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有限,提起抗诉和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都缺乏有效保证,对于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没有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