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31
在认定单位犯罪时,需要对主客观要件进行全面审查。首先,要审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同时,还要审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构成要件,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要审查行为在主观上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而不是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行为是为个人利益而非单位利益,即使以单位名义实施,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要审查行为在客观上的表现。单位犯罪在客观上要求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例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虽然行为人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但还需要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单位行贿罪。
最后,需要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在认定单位犯罪时,要正确理解单位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对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争议。笔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而且一些犯罪的刑罚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自然人轻。将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要对主体进行认真的审查。
虽然单位犯罪要求是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决定,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但并不一定全部犯罪活动都是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还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对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的审查。
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需要判断解除是否有法定事由。法定的解除事由包括《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各种情况,只有符合这些情况,用人单位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例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等。
其次,需要具备法定的解除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应该经过以下步骤:1)有证据证明存在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2)通知工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工会,则由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3)用人单位依法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4)采取有效的送达方式将解除劳动合同决定书面送达给劳动者;5)妥善保存送达回执,留档备查。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以上程序进行,就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此外,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