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1-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法律的规定,只有符合特定标准的疾病才能被认定为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γ射线、细菌、霉菌等因素,以及长期强迫体位操作、局部组织器官持续受压等情况下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广义的职业病。而对于某些危害性较大、诊断标准明确、由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公布的职业病,被称为狭义的职业病或法定职业病。
中国政府规定,被诊断为法定职业病的病例需要由诊断部门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对于被诊断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在治疗休息期间,以及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或职业病待遇。有的国家还为职业病患者提供经济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的诊断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根据2011年12月3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包括十大类、132种具体疾病。其中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这些职业病的诊断需要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此外,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患病率直接反映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水平。根据国家规定,确诊为法定职业病的病例必须向主管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在治疗和休息期间,以及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死亡时,应按照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待遇。有的国家还为职业病患者提供经济补偿,因此也被称为赔偿性疾病。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总工会共同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修订后的目录将职业病调整为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新增了18种职业病。这些新增的职业病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硬金属肺病、白斑、爆震聋、铟及其化合物中毒、溴丙烷中毒、碘甲烷中毒、氯乙酸中毒、环氧乙烷中毒、激光所致眼损伤、冻伤、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莱姆病、毛*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β-萘胺所致膀胱癌、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病虽然与职业有关,但也可能发生在非职业人群中,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史或接触史。
与职业有关的疾病范围更广,它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1)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多个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2)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导致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的疾病;(3)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以控制或缓解所患疾病。因此,在职业卫生工作中,应将这类疾病列为控制和预防的重要内容,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常见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包括行为(精神)和身心的疾病,如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多因工作繁重、夜班工作、饮食失调、过量饮酒、吸烟等因素引起。有时由于对某一职业危害因素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精神紧张和脏器功能失调。
除此之外,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吸烟、空气污染和呼吸道反复感染通常是主要的病因。即使空气污染低于卫生标准限值,患者仍可能患有严重的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其他与某些工作有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和腰背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