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07
根据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工伤职工可以享受不同的伤残待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可以选择退体制度,其中,如果全残职工不需要人扶助饮食起居,可以按月领取80%的标准工资;如果需要人扶助饮食起居,可以按月领取90%的标准工资,并额外获得一定的护理费。护理费的标准一般不超过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可以由原单位安排适合其能力的工作。如果原标准工资降低,工伤职工可以获得因工残废补助金。根据降低的百分比,降低11%至20%者可以获得10%的补助金;降低21%至30%者可以获得20%的补助金;降低30%以上者可以获得30%的补助金。在实际执行中,一般不会降低工资。如果工伤职工调到轻便工作后工资没有降低,将不再获得因工残废补助金。
因工残废补助金不会因为个人技术提高或工资晋级而减少。调动工作后,调入单位应将补助金作为工资的一部分继续发放。如果企业因工负伤的职工因犯罪被开除,但伤情尚未愈合或旧伤复发,重新回到单位时,原单位应提供治疗。在治疗期间,如果工伤职工生活困难,可以酌情给予补助。
伤残军人退役后参加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正式工作,或在全民企业、事业单位及县以上管理的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其原领取的伤残保健金(即在职残废金)在其工作或享受退休待遇期间仍由民政部门继续发放。
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因战因公伤残军人(包括离退休的伤残人),在伤口复发治疗期间,应按所在单位因公(工)伤残人员医疗待遇进行治疗,不得采取医疗费包干的方式。在治疗期间,他们的工资(或离退休费)调整和福利待遇也应按照所在单位因公(工)伤残职工的待遇处理。
学徒工因工负伤的待遇与固定工人相同。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因工负伤,其医疗期间的待遇与合同制工人相同。医疗结束后,劳动鉴定委员会将确定其伤残程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学徒工将与合同制工人享受同等待遇。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徒工,在合同期内,企业应根据其伤残程度安排适合其能力的工作,具体办理事宜由企业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处理。
农民工因工负伤时,企业应提供免费医疗。在医疗期间,农民工应按照原标准工资发放工资。医疗结束后,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无法从事原工作的,应妥善安置并由企业按照以下办法发放因工致残抚恤费:
(1)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城镇合同制工人的抚恤标准,按月发放抚恤金,直至死亡;(2) 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该农民工原标准工资的70%,按月发放抚恤金,直至死亡;(3)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其伤残程度一次性发放抚恤金,具体标准由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农民工患职业病的,其医疗和生活待遇与城镇合同制工人相同。各地根据国务院和国务院部委的相关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些地区因工伤残待遇的具体规定。
职工因生产事故或职业病死亡、旧伤复发死亡或全残退休后因病死亡,可以享受因工死亡待遇:
根据本企业平均工资三个月的金额发放丧葬费。目前有些省市按照本地区政府规定的标准发放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根据供养人口按月发放,供养1人的按死者生前标准工资的25%发放,供养2人的按40%发放,供养3人以上的按50%发放,直至失去供养条件为止。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可以根据困难程度给予定期补助,补助标准根据六类工资区的标准每人每月为25-30元。独自生活的家庭,每人每月为30-35元。家住农村的家庭,补助标准可以适当降低。其他各类工资区可以参照六类工资区的标准。
如果职工没有供养直系亲属,可以发放一次性抚恤费。
如果职工因工死亡被当地政府授予烈士称号,除了由当地民政部门发放一次性抚恤费(40个月工资),原单位的定期抚恤待遇将继续享受。
如果我国驻外、援外人员因在国外遭受暴徒袭击、暗杀、绑架或车、船、飞机失事(非我方原因)而牺牲,驻在国或有关当局给予死者赔偿性抚恤金时,原则上应全部转交给死者的遗属。国内的抚恤费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则不再发放。但如果驻在国的赔偿抚恤金低于国内抚恤费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不足之处应予以补齐,国内的丧葬费应照常发放。在国外办理丧事时,原则上家属不应该回国参加。有关丧葬安排和以后的扫墓活动由驻外使领馆或其他驻外机构全权负责处理。
职工因医疗事故死亡后,可以根据事故的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医疗事故补偿费由医疗单位支付给病员或其家属。病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不得因支付医疗事故补偿费而削减病员或其家属依法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病员因医疗事故增加的医疗费用由医疗单位支付。
职工因工死亡,其家属从外地赶来料理丧事的往返旅费原则上由家属自己负担。如果家属负担有困难,企业可以适当补助。对于要求将灵柩运回原籍的家属,应该说服他们就地火化。如果家属坚持运回灵柩,则运费问题应由家属与企业行政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