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09-15
根据雇佣合同的约定,雇主有义务提供劳务并支付报酬,而受雇人则处于从属地位,服从雇主的指挥和监督。因此,雇主对受雇人有特定的保护义务,包括保障工地安全卫生、保管受雇人的物品等。当受雇人受到伤害时,雇主违反了这些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雇主对受雇人在工作中受到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而非合同责任。受雇人要求赔偿的权利并非基于雇佣合同,而是基于劳动保护的权利。雇主违反了法律所赋予的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侵犯了受雇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过错责任原则最早形成于罗马法时代,《十二表法》提及了"过失"作为归责的条件。各国民法都规定了过错责任,其基本理由是保障个人的活动自由。在工业时代初期,过错责任在处理工业事故中起着重要作用,保护了资本家的利益,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由于大企业带来的新危险造成的损害对受害人的救济不足,各国开始探索无过错责任的制度。无过错责任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风险形成"理论,即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应由追求利润的人承担责任;二是"报偿责任主义",即在取得利益的过程中给他人造成损害者应予以赔偿。
德国于1884年制定了劳工伤害保险法,实施近100年来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工伤害保险制度的目的是及时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为受伤的劳工提供稳定和直接的补偿。
在工伤事故中,受害雇员可以根据侵权行为法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根据工伤保险制度请求保险给付。根据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工伤保险取得侵权责任类型、选择类型、兼得类型和补充性类型。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模式,其中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对工伤事故赔偿的法律责任和工伤保险的发展进行的分析。了解这些法律原则和制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伤赔偿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