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5-22
受害人选择通过工伤途径进行损害救济后,是否可以同时或另行主张通过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寻求救济?换言之,即在诉讼程序上,受害人选择工伤损害赔偿提起诉讼并获支持后,是否可以再以实际造成其人身损害的第三人为被告提起一般人身损害赔偿之诉,而人民法院能否以“一事不再理”为由而不予受理?
受害人选择通过工伤途径进行损害救济后,如果其以实际造成其人身损害的第三人为被告而提起一般人身损害赔偿之诉且被人民法院受理的,该受害人的相应诉讼主张能否被支持?其相应的诉讼请求是得以全部获得支持还是仅在前一工伤诉讼未提起诉讼或未被全额赔偿的范围内获得支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个角度是通过对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归责原则、中外法学理论对工伤损害赔偿与其他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的适用法律的模式等问题的考察与梳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或立法思路。第二个角度是通过对我国职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各个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保护方式等的考察,为处理上述问题提供实践的法理来源。
李某是一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装配工。某日上午,李某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家属自行垫付了医疗费和门诊费。工伤认定为因工死亡,交警部门认定李某在事故中负同等责任。李某家属与交通事故的另一肇事方签订了损害赔偿调解书,其中规定李某在事故中承担30%责任。李某的家属提起劳动仲裁,获得支持。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不服,提起诉讼。
王某驾驶货车与韦某驾驶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韦某及黎某当场死亡。交警部门认定韦某负事故主要责任,王某负事故次要责任。黎某的死亡被认定为工伤。黎某家属向燃料公司请求工伤赔偿待遇,并认为燃料公司应承担交通事故中相应的责任。
这两个案例中,李某和王某所受之损害均已认定为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在用人单位未为员工购买社会工伤保险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按照该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然而,李某和王某所受的伤害还涉及到直接侵权人,他们也可以依照民法通则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那么,他们获得民事损害赔偿后,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呢?
这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案例1中工伤赔偿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相竞合,责任人不同,而案例2中工伤赔偿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相竞合,责任人相同。
在解答前一个问题的情况下,侵权人是用人单位或第三人,在具体赔偿上是否有所区分呢?这两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不统一、不规范的处理,导致司法适用上的混乱。
工伤损害赔偿作为一种由公法强行干预私法的特殊的侵权损害法律制度,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1. 责任主体:工伤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以及与受害人有劳动关系的机关、事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而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没有任何限制。
2. 主体关系:工伤保险的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必须有劳动关系,非劳动关系不构成工伤,而一般人身损害赔偿不受劳动关系限制。
3. 责任性质:工伤保险本质是劳动合同关系,主要是劳动保险法上的义务,而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是侵权责任,是民法上的义务。
4. 归责原则: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而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实行过错责任。
5. 性质认定:工伤须经过劳动部门认定,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无须经过确认。
6. 举证责任:工伤赔偿除非用人单位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否则不能免除责任。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实行谁主张,谁举证,权利人无需举证。
7. 赔偿时效:工伤赔偿的时效为60日,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的时效为一年。
8. 处理程序:工伤赔偿需经劳动争议仲裁才能诉讼,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可直接通过诉讼解决。
9. 赔偿范围和标准:工伤赔偿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赔偿范围仅限于人身伤害,并且受到法定标准的限制。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所受损害和利益,例如精神抚慰金。
10. 适用法律:工伤赔偿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一般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民事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