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29
根据法律规定,医药费应由用人单位全额垫付,而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应按原待遇发放。同时,如果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单位也应负责提供护理服务。此外,在住院期间,根据当地标准,还应发放伙食补助费。
根据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国家标准GB/T16180-1996),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进行等级鉴定,评估其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根据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工伤职工的伤残待遇和安置将主要依据评定的伤残等级确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75号令)的要求,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被制定为最新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取代了GB/T16180—1996《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该标准参考了国家文件、医学技术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评残标准,如残疾人标准和革命伤残军人评定标准。
工伤待遇的享受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工伤鉴定。劳动鉴定机构一般以“劳动鉴定委员会”或“劳动鉴定小组”的形式存在。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劳动、卫生、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的主管领导组成,有些地方还会吸收物价、民政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劳动鉴定委员会的主任通常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或市、县政府负责人担任。
县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贯彻落实上级劳动鉴定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定本级劳动鉴定工作制度,对本县所属单位的劳动鉴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按规定对本县所属单位的职工进行劳动鉴定。
企业劳动鉴定委员会(小组)的职责包括贯彻执行上级劳动鉴定政策、法规和规章,收集、整理、保存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相关资料,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和工伤档案,准备上报劳动鉴定案件所需材料,协助企业进行伤、病、残职工的管理工作。
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地区劳动鉴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对全省各级劳动鉴定组织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处理全省各地、市呈报的劳动鉴定疑难、争议案件。
地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贯彻落实上级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定本级劳动鉴定工作制度,对下级劳动鉴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因工因病致残退休的职工进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和审批,处理各县(县级市)或企业劳动鉴定委员会呈报的劳动鉴定疑难、争议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