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1-28
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用地的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最初的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高度统一,到现在的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甚至出现承包权与经营权再次分离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用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开始分离,但集体所有权的权能仍然完整,农户只是获得有限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从1984年开始,农用地的产权开始在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之间进行新的分割,总的趋势是收缩前者的权能、扩张后者的权能,农用地的各项权能不断由集体让渡给承包户。承包期限不断延长,从最初的15年承包期到现在的30年土地使用权。农户在承包期内获得了实际支配、控制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发生了重大转型,从债权向用益物权的转变。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施行之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在承包合同的基础上,是传统民法中的债权。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一种支配和排他权利,具有物权的特征。土地承包关系实现了从合同约定向国家赋权的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了从生产经营自主权向用益物权乃至“准所有权”的转变。
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对于“长久不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承包制度长久不变,二轮延包期满后可以对具体承包地块进行调整;有的认为承包制度和具体地块的承包关系都长久不变,农户对现有承包地块将永久享有承包权。
为了实现“长久不变”,应该在制度安排上实行“长久不变”,政策取向上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基本操作上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大稳定、小调整”。为了避免误读为“私有化”,也便于多数农民群众接受,建议设立一个具体期限,比二轮延包更长些。具体期限可以确定为70年,起点为二轮30年延包期到期后。同时,建议修改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三权分置”的相关规定,并进一步界定三者在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方面的权能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