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6
机动地是指为解决人地矛盾问题而预留的土地,其承包年限目前没有法律规定,一般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进行。
然而,机动地的做法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和问题。首先,通过预留一定数量的土地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地矛盾是不切实际的。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承包期较长,预测未来几十年间人地矛盾发生的几率困难,机动地预留难以适度进行。其次,机动地可能导致一些地方借机动地与民争利,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监管预留机动地的实践困难,农民往往无力应对,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机动地从事经营活动或对外发包,获利机会较大。有些地方随意扩大机动地面积,侵犯农民的利益。
为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中央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要控制机动地比例,明确指出预留机动地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据统计,在目前已基本完成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全国预留机动地总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1.9%,总体上没有超过政策限定的比例。然而,在局部地区仍有一些地方预留的机动地超过了5%。
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实施前已预留机动地的,机动地面积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
基于机动地存在的负面影响和问题,一方面不鼓励预留机动地;另一方面对已经预留的,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仍然允许存在。然而,仅仅规定机动地的比例限制还不够。一些地方会以机动地未达到规定比例为由,对已承包土地进行调整或将本应发包的土地预留为机动地。还有一些地方会以未预留机动地为由,打乱已建立的承包关系。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机动地不足百分之五的,不得再增加机动地。实施前未预留机动地的,实施后不得再预留机动地。
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人地矛盾问题,除了利用现有的机动地解决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例如利用依法开垦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综上所述,预留机动地存在负面效应,而且其设立的目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实施前已预留的机动地作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对实施后预留机动地也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