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能改掉工伤责任吗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12
刘某工伤案件的审理及裁决
案情
刘某于1988年加入苍山县某国有企业,1999年3月9日在工作中左手食指末节被机器挤断,被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并被鉴定为十级伤残。伤愈后,刘某继续回到企业工作。2002年2月,该企业经政府批准进行改制,决定将企业资产出售给李某,并接收原企业在册职工。同年10月,该企业更名为某有限公司。2003年8月,公司通知刘某领取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6000元。刘某要求继续上班,公司于2003年10月与其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然而,从2005年1月起,公司因生产任务不足而放假,刘某回家等待通知。自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刘某断断续续地上班,且未续签劳动合同。2011年3月,刘某以公司经常放假和工资过低为由提出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和工伤待遇,但遭到公司拒绝。刘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
庭审及评析
在庭审中,公司辩称刘某的工伤发生于企业改制之前,并且公司已按照相关部门的测算支付了刘某的工伤待遇6000元,因此不应再承担其他责任。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刘某在工作期间受伤,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并被鉴定为十级伤残,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该公司是刘某原用人单位改制后的承继者,应对刘某的工伤待遇和经济补偿金承担支付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企业改革中国有产权管理工作的意见》、《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相关规定,仲裁委员会裁决:该公司应一次性支付给刘某就业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及经济补偿金共计67620元。
相关法律知识
工伤,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导致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