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20
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规定,当发生劳动人事争议时,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如果与争议事项相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这些证据。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相关证据,那么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没有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那么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仲裁委员会应当向当事人明确举证的要求和法律后果,并告知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积极、诚实地举证。
在履行合同争议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主张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那么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主张仲裁时效中断、中止,那么应当对引起时效中断中止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当发生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的争议时,用人单位应当对这些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法规、规章等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持有异议或者予以否认,那么劳动者应当提供相应的反驳证据。
如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本规则无法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来合理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在仲裁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那么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
对于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并经仲裁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仍不明确表示承认或者否认,那么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如果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那么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如果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仲裁请求,除外。如果当事人在场但未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作出否认表示,那么视作当事人的承认。
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的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那么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中国现阶段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可以被界定为"明显优势",法院根据"明显优势"来判断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证据,这一裁判准则即为"优势证据规则"。该规则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然而有些审判人员至今仍未完全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中明确规定:当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提出相反证据,但都没有足够依据来否定对方证据时,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确认证明力较大的证据。根据这一解释,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可以被界定为"明显优势",法院根据"明显优势"来判断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证据,这一裁判准则即为"优势证据规则"。
优势证据规则又被称为"高度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规则"。即当证据显示待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时,法官可以根据这一证据进行合理判断以排除疑问,在已达到能确信其存在的程度时,即使还不能完全排除存在相反可能性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已有证据认定这一待证事实存在。
1、优势证据证明要求是诉讼公正的保障。法官依据证据认定的事实状态只是一种形式真实状态,而符合案情原始面的事实状态才是实质真实的状态。法官最后在裁判中认定的事实应尽可能与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相近似,最理想的境界是二者完全相符。二者误差越小,表明裁判越公正。二者误差越大,则越不公正。长期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界把"实质真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明要求的追求目标,认为只有这样认定事实,裁判结果才是公正的。然而,程序公正要求完全真实地再现案件事实的原始面目,法官也希望形式真实与实质真实之间没有误差,但这种愿望往往是不可实现的。因此,证据具有优势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再现的待证事实状态与实质真实状态的一致程度。在无法完全证实真实状态但已有明显优势证据的情况下,法官只能根据证据所反映的事物发展的高度确定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时的形式真实与实质真实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优势证据的证明要求来认定待证事实是诉讼公正的真正体现。如果一味追求客观真实,法官必须抛弃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依职权深入调查取证。对待证事实先入为主,执有偏见,反而使诉讼进程结果失去公正性。
2、优势证据规则是追求诉讼效率的必然结果。当事人将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视为交易关系的延续,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尽快最大限度地恢复自己合法正当的利益。如果诉讼中不注重各主体行为的速度和效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无法及时恢复正常,就违背了诉讼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法院将国家对经济控制的作用延伸到民事诉讼中,过分注重民事案件的社会公众效益,盲目追求过高的证明要求,使案件事实人为地复杂化且难以确认。例如,一些律师为了拖延诉讼,每次开庭都申请再补充提交新的证据,导致案件无限期延长或中止审理。这导致审理周期过长,诉讼效率低下。当纠纷已经诉诸法院时,大量社会资源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经济秩序的正常高效运转。证明要求的高低与案件事实不明现象的多少成正比。追求真实固然是诉讼证明的目标,但不能因此牺牲诉讼效率。法官对待证事实的判断审查受到审限的制约,不可能长时间深入探求客观真相。确立了优势证据证明要求后,一旦证据具备明显优势,就可以及时结束举证活动,以确保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形成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稳定民事法律关系,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