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中时效问题探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诉讼法律知识

劳动争议中时效问题探析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12-15

 
76851

劳动争议的定义和主体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为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的主体须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劳动争议的原因

劳动争议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劳资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并非一致。加之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常出现劳动者合法权益被侵犯的行为。

劳动纠纷的解决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协商和调解的结果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也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仲裁是指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直接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的特点

仲裁具有强制性,只要一方申请,仲裁委即可受理。仲裁具有法律效力,法定期间内一方不履行裁决或不起诉的,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当事人不得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劳动诉讼前置程序。

劳动诉讼的特点

诉讼是指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实行两审终审。由于协商和调解的协议都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加之劳动争议的对抗性较强,因而大多劳动纠纷都走到后两种处理方式——劳动仲裁和诉讼。

劳动争议解决的时效问题

劳动争议解决的时效对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非常重要。诉讼时效制度的确立,是为了通过诉讼时效制度来督促权利人积极地行使权利,使不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变得明确。劳动法中的时效也具有这一功能。

劳动争议解决时效的起算点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的一方应当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与权利受到侵害之日

劳动部1995年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争议发生之日和权利受到侵害之日并不是同一概念。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而引起的纠纷。而权利受到侵害是指在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一方因为违反劳动法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而使其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伤害。

延伸阅读
  1. 工伤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2. 劳动争议过了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3. 提起劳动诉讼的条件
  4.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时效:一年
  5. 一、口头解雇的法律维权途径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包工头已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处理方式
  2. 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
  3. 劳动纠纷律师的收费方式
  4. 公司承诺的年终奖不发怎么办
  5. 劳动调解员费用的确定
  6. 当事人申请顺延期间的权利
  7. 律师解答:公司违约应支付赔偿金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劳动工伤事故争议仲裁申请书范本
  2. 青岛市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本
  3. 深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
  4. 养老保险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