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申诉时效 办案时效的法律规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诉讼法律知识

仲裁申诉时效 办案时效的法律规定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9-14

 
76845

仲裁申诉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仲裁办案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117号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劳部发〔1993〕276号)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一般争议的处理时效为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对特别集体争议的处理时效为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15日。仲裁委员会应在仲裁时效内审理并结案劳动争议。

仲裁时效中止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劳部发〔1993〕276号)第3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请示待批、工伤鉴定以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需报仲裁委员会审查同意。仲裁时效中止不计入仲裁办案时效内。根据该规定,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遇有以下几种情况,仲裁时效可以中止:

1. 政策规定不明确或缺乏处理依据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政策规定不明确或缺乏处理依据,需要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并等待答复期间。

2. 工伤鉴定、现场勘验、调查等待结果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工伤鉴定、现场勘验、委托其他仲裁委员会调查等待结果期间。

3. 当事人无法参加仲裁活动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死亡,法定代理人和利害关系人尚不明确,当事人患重病或丧失行为能力等情况,致使当事人不能参加仲裁活动期间。

4. 自然灾害或社会变故造成阻碍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社会变故,造成交通、通讯阻断等其他防碍仲裁办案正常进行的客观情况期间。

仲裁庭在处理案件过程中,遇有上述情况需要中止仲裁时效的,应及时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执行。上述情况消除后,仲裁时效即应恢复计算。

仲裁时效延长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劳部发〔1993〕276号)第30条规定,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适当延长,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30日。根据第43条规定,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15日内结束。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延伸阅读
  1.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
  2. 劳动仲裁时效规定的概述
  3. 拖欠工资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
  4. 劳动法诉讼时效问题
  5. 旷工被辞退是否有权利享受工资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 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赔偿双倍工资?
  3.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
  4. 无证驾驶发生事故,是否算工伤?
  5. 劳动争议调解后一方不执行怎么办
  6. 实习生个人劳动争议案件请律师要多少钱
  7. 服刑期监外劳动怎么管理的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调岗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本
  2.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仲裁申请书范本
  3. 装修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本
  4. 销售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