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8-24
劳动诉讼时效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未行使其受到侵害的民事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劳动者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劳动者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雇主履行劳动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劳动者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雇主虽可拒绝履行其劳动义务,劳动者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劳动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失。劳动者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劳动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法定事由而使劳动者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暂时停止。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依诉讼时效的中止,其已经过的期间仍然有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障碍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进行。劳动诉讼时效中止的功能,是把导致劳动者不能行使权利的法定障碍经过的期间,排除于时效期间之外,使诉讼时效期间所含的事实状态要素,真正能限定于劳动者主观不行使权利的情形,以提高时效期间的“含金量”。
(1)不可抗力,指的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和非出于劳动者意思的“人祸”,例如瘟疫、暴乱等。
(2)法定代理人未确定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72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劳动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因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中止。
(3)其他。例如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尚未确定时,其时效可中止等等。
中止时效的法定事由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或法定事由虽发生于6个月前但持续至最后6个月内的,才能发生中止时效的法律效果。
(1)法定事由发生前已经过的时效期间仍为有效,法定事由经过的期间为时效中止期间,不生时效期间的效力,法定事由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进行。
(2)法定事由发生在最后6个月内,如法定事由消除后,剩下时效期间不足6个月,应否补足其为6个月,民法通则未予规定,通说认为应该补足6个月。
劳动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因有与劳动者怠于行使权利相反的事实,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失去效力,而须重新起算时效期间的制度。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劳动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劳动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劳动诉讼时效以劳动者消极不行使权利为前提条件,若此状态不存在,劳动诉讼时效即因欠缺要件,其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应归无效。
(1)权利人之请求,指的是权利人向雇主请求其履行劳动义务的意思表示。权利人提出请求,使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消除,诉讼时效也由此中断。关于请求的方式,法律无明文规定,应认为口头或书面等能达请求效果的方式,均可使用。请求之相对人除雇主外,权利人若向主债务之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及财产代管人提出请求的,亦发生请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