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0-28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向法院等部门要求权利的时间限制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不向法律规定的部门提出权利要求,则放弃了诉讼的权利,其权利要求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主张。
举例来说,B向A借了5万元钱,借据写明在2004年9月15日归还。然而,到了2006年的9月20日,A要求B归还,而B拒绝。如果此时A才想起向法院起诉,要求B归还5万元的话,法院就不会受理,因为已经超过一般民事官司2年的诉讼时效。
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的行为,其申请时效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有所不同。
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的计算从“知道或者应当或者自己权利被侵犯之日”开始计算。然而,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时效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开始计算。
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认定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劳动部的相关文件,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被解释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具体而言,权利人有证据表明自己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日期。
法院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一方要求工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帮助解决争议,或个人因患重大疾病影响行使权利的,可以作为未能及时提起劳动争议仲裁的“正当理由”。然而,一旦上述情况消失,当事人仍应在60天内主张权利。
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天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司法实践中,因不可抗力和正当理由超过60天仍可受理。对于“不可抗力”,可以参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理解,但对于何为“正当理由”,法院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尚未作出具体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