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0-23
一般地域管辖是根据当事人所在地来划分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范围。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7条的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地域管辖为主,体现了我国政府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的立法意图。同时,地域管辖使得分工更加明确,避免了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之间因管辖范围不明确造成的互相推诿。
特别地域管辖是一种补充一般地域管辖的制度。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如果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特别地域管辖是以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所在地作为标准来划分管辖的。它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进行申诉又不便于劳动争议仲裁机关进行仲裁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明确管辖的制度。
涉外劳动争议中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管辖规定。根据劳动部1994年1月25日给广东省劳动局的复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对于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诉讼的合同纠纷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由合同签订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第4款规定,对于公民与国(境)外企业签订的劳动(工作)合同,如果劳动(工作)合同的履行地在中国境内,因履行劳动(工作)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应由劳动(工作)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这一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包括境外企业在中国的派驻机构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
级别管辖是根据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繁简程度和影响的大小来确定的一种管辖制度。
有些地方根据用人单位的级别来划分劳动争议的管辖。例如,地、市一级的企业或大型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地、市一级或省一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这有利于解决劳动争议案件。
根据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大小和繁简程度来划分级别管辖。例如,根据集体劳动争议人数超过一定数量的案件或劳动争议案件比较复杂,或者虽不复杂但影响较大的争议案件,确定由哪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受理。
根据企业的性质来划分级别管辖。我国是一个劳动关系多层次同时并存的国家,在级别管辖中也应体现这一基本国情。例如,要考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情况,来确定劳动争议仲裁的级别管辖标准。
根据劳动争议的类别来划分级别管辖。劳动争议的类别包括解除劳动关系的争议、履行劳动合同的争议和劳动报酬的争议。有些地方根据争议类别的不同来划分劳动争议仲裁的级别管辖。
目前,我国实施级别管辖的基本情况是:省一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法人与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及其他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将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划分给省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管辖,对于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正确贯彻我国涉外企业劳动管理的法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因不能正确处理劳动争议而造成不良的涉外影响。
地、市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一般受理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案件、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以及地、市级企业(大型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
县、市(市辖区)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受理本行政区域内上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受理范围以外的一切劳动争议。
移送管辖是指没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接受申诉人的申诉后,发现申诉人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时,在查明该申诉案件归属后,主动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处理的制度。
管辖权的转移是指经批准,上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决定将属于自己管辖的劳动争议案件转(送)给不属于该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管辖的制度。例如,根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应由省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受理,但省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将某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交给了某地区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受理。
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有一个重要区别:移送管辖是没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处理;而管辖权的转移是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将属于自己管辖的劳动争议案件交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从而使其取得对该争议案件的管辖权。
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应适用“管辖恒定”的原则,以避免因管辖权问题而拖延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影响及时处理。
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定管辖是指上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对已发生管辖权争议的劳动争议案件或因特殊情况而决定由某一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处理的制度。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7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