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关系原因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7-22
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
1、双方合意解除劳动关系
根据《劳动法》第24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无需履行未完成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时,无需追究责任。
2、过失性、非过失辞退
过失性辞退是指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因此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终止。非过失性辞退是指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原因而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25条,用人单位在非过失性辞退情况下,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因工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或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二)劳动者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三)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协商无法达成变更劳动合同的协议。
3、裁员和辞职
若用人单位面临破产、法定整顿期间或经营困难,必须裁减人员,被裁员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法》第27条对此类劳动合同的解除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富余人员辞职按国务院相关规定是允许的,同样也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4、用人单位过错
根据《劳动法》第32条规定,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况:(一)在试用期内;(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
5、劳动合同终止导致劳动关系的自然解除
根据《劳动法》第23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劳动关系自然解除。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开除怎么办
开除是指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破坏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并且屡教不改的职工,根据法律强制解除劳动关系的最严厉处分。如果受到开除处分的职工对处分不服,并与企业发生争议,就称为开除争议。在判断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争议是否属于开除争议时,应主要看企业最终处理结果,而不是看其处理的原因。用人单位开除职工的原因和依据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职工违反纪律,有的是因为职工破坏了企业规章(包括分房规定、计划生育规定等),有的是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的是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还有的是依据企业规章。无论用人单位以何种理由、何种依据,只要对职工实施了开除处分,就涉及职工最大的劳动权利。职工对开除处分不服并引发争议,就属于开除争议。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只要争议当事人提出申诉,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受理,不得以开除的原因、依据不当或受理后很难处理作为不予受理的理由。目前我国处理开除争议主要适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包括《企业职工奖惩暂行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等。此外,企业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也可以作为处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