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2-07
1. 劳动者应征入伍或离职以履行国家规定的义务时,劳动合同应当中止或部分中止履行。
根据《兵役法》第56条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第11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在入伍前是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退伍后原则上应该返回原单位继续工作。
2. 劳动者因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而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时,劳动合同可以中止或部分中止履行。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暂停劳动合同的履行。在暂停期间,用人单位不承担劳动合同规定的相应义务。如果劳动者证明被错误限制人身自由,可以要求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赔偿法》进行赔偿。如果劳动者被判犯罪,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中的一方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劳动合同时,另一方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中止或部分中止劳动合同的履行。
例如,如果用人单位停产、转产、机构调整或联营,与此相关的期限可以作为劳动合同中止的条件。另外,如果劳动者意外失踪,也可以作为劳动合同中止的条件。但是要注意,劳动者意外失踪并不一定导致劳动合同的终止,只有当劳动者因下落不明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后,劳动合同才会终止。
4.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达成一致协议,可以中止或部分中止劳动合同的履行。
(1) 在中止之前,当事人之间已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在劳动法的调整下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与劳动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不同。劳动合同的中止是基于劳动合同这一明确的法律关系基础上进行的。
(2) 中止行为通常需要双方的合意或直接援引法律规定,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当事人基于单方意思而实施的片面中止行为。中止的原因取决于合同期内当事人是否能够实际履行劳动合同。一般情况下,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原因,除非当事人涉嫌故意犯罪。
(3) 中止期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被冻结或呈现明显的失衡状态。这是由《劳动法》的性质决定的,权利义务的失衡通常意味着用人单位在此期间不能减轻其法定义务。
(4) 中止不同于"解除"或"终止",它意味着当事人对中止期满后重新履行权利义务的一种法律承诺或法律强制。
(5) 中止有一定的期限,但期限的长短取决于中止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合同的中止期限有上限,但没有下限。
当劳动合同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如果劳动者同时符合以下情形,并且没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也没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也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劳动合同的期限将顺延至下列情况消失:
(一) 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二)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
(三)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