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22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而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外企往往因为劳务派遣本身的优势,滥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将原本不应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岗位也转为劳务派遣,以逃避用人责任。
其中,典型的滥用劳务派遣方式为“逆向派遣”,即劳动者原本就与用人单位存在直接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了逃避用人责任,强迫劳动者转变身份,与劳务派遣单位重新订立劳动合同,并由该派遣单位再将这些劳动者派回用人单位工作。通过逆向派遣方式建立的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劳务派遣用工关系。
在外企劳务派遣用工过程中,除了滥用劳务派遣的情况外,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社保问题、女工权益保护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虐待劳务派遣用工的现象。
首先,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可能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降低其忠诚度,增加员工队伍管理上的难度,甚至面临商业秘密泄露和业务风险,不仅无法节约成本,反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
其次,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不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技术素质。劳务派遣单位难以对分散在各个工作场地、具有不同技能、文化程度和岗位需求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外企角度来看,也不愿意为非直属员工增加培训投入以提高其劳动技能。因此,劳务派遣可能成为外企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即便外企愿意为劳务派遣工投入培训成本,但由于双方不存在直接劳动关系,外企并不享有作为用人单位所应具有的部分权利。
最后,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如果劳务派遣工造成损害,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劳务派遣单位未及时为劳务派遣工办理工商保险,发生工伤后又无力支付高额工伤保险费用,用工企业要承担连带责任,替劳务派遣单位支付费用。更严重的是,如果劳务派遣单位倒闭或被撤销,用工企业则要承担所有对劳务派遣工的法定义务。
劳务派遣改变了过去人才的企业所有制,为用工单位提供了一种灵活、便捷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用人机制。它不仅减少了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且为用工单位搭建了“集天下优才为我用”的平台,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种用人方式对新型的高科技公司特别有利。对大型公司而言,只用不养、择优而用,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劳务派遣实行了用、管分离,人、编分离,从制度上切断了员工与用工单位的依附关系,使员工成为社会人。用工单位可以获得选人用人自主权,而员工可以获得弹性化工作机会。
劳务派遣改善了用工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实现了企业用人而不管人。用工单位采用劳务派遣后,劳务派遣机构承担了从人才招聘、筛选、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发放工资直到日常管理等所有原本由企业办理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使用劳务派遣的单位可以摆脱烦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困扰,同时可以大幅压缩劳动人事管理部门,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用工单位选择专业化的劳务派遣机构,可以依托其在劳动政策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随时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健全和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操作和引发劳动争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