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辞而别的话单位要怎么处理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程序法律知识

员工不辞而别的话单位要怎么处理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6-11

 
71426
工作中,员工常会与用人单位发生分歧。有时,用人单位会发现个别员工会不辞而别,那么用人单位应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了解它的风险性。如果您也有一样的疑问,以下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员工不辞而别的处理方式及风险

一、公司的处理方式

公司在面对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时,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承担劳资法律风险。以下是公司在处理此类情况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1. 在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之前,公司应事先通知工会该员工的离职原因。
  2.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应明确载明以下内容:自该员工旷工期满之日起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员工在十五日内办理档案、社保转移手续,否则后果由员工承担;自通知书开出之日起,员工的行为与公司无关。
  3. 公司应继续及时结算并发放员工正常的劳动报酬。

二、建议的处理步骤

为了妥善处理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建议公司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 在员工不辞而别后,先向其事先确认的送达地址邮寄《催告函》,要求员工返回公司上班,并告知逾期不返的后果。公司需要从管理职责的角度出发,关心员工的情况。
  2. 如果员工在指定期限内仍未返回,根据公司规章制度的规定(如缺勤达到一定天数解除劳动合同),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如果公司有工会,需要提前通知工会。
  3. 向员工邮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在特快专递详情单上注明所寄文件的性质。

通过以上操作,公司既履行了管理职责,也遵守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避免了劳动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或违法解雇的法律风险。

员工不辞而别的风险

员工不辞而别是现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许多公司认为,如果公司随时辞退员工,应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替代通知金,同样地,员工随意离职也应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

然而,实际情况与愿望相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支付代通金辞退员工是合法的,而员工支付补偿暂时无法依据。此外,公司提前通知辞退员工必须符合法定的三个条件(《劳动法》第26条),但这往往是许多企业忽视的。

然而,不要误解,公司提前通知辞退员工并不意味着纵容员工随意离职。首先,根据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包括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其次,对于急于离职去其他单位工作而漠视劳动合同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拒绝在30天内为其办理退工手续。单位可以将员工的退工单等开具,社保退出,公积金封存在单位账户,但在30天内不将退工单、员工持有联以及劳动手册交给员工。这样可以对其在下家单位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以示惩戒。30天到期后,再书面通知员工来领取上述资料。

当然,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可能不足以震慑员工,以确保劳动合同的依法履行。索赔需要证明单位自身的损失,举证责任较重,打官司往往得不偿失。拒绝办理退工手续对于本地户籍的员工可能还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外来人员和辞职当老板的员工来说,根本没有效果。实践中,对于重要的员工,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巧妙结合脱密期和违约金来防止员工擅自离职。

员工不辞而别的问题已经引起立法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即将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第五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未按照法定的提前通知期限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按月工资标准的2倍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可以预见,员工的辞职将更加合理规范。

延伸阅读
  1. 试用期不合格辞退入职体检给报吗
  2. 员工擅自离职是否对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3. 劳动关系转入是否有补偿金,不同意转入怎么办
  4. 老板口头辞退员工有效吗
  5. 离职后扣押私人物品算违法吗

劳动合同热门知识

  1. 过了四年竞业限制还有效吗
  2. 竞业限制合同无章有效吗
  3. 实习生协议终止的条件是什么
  4. 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规定是什么
  5. 入职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吗
  6. 入职是否要开无违法犯罪证明
  7. 如何鉴定员工违反竞业限制
劳动合同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下载

  1. 涉外员工—竞业限制协议范本
  2. 子公司竞业限制合同范本
  3. 针对技术人员—竞业限制协议范本
  4. 竞业禁止范本(完整版-含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