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刑民案件处理机制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10
刑民交叉案件的不协调困境
引言
在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中,当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同时存在时,诉讼程序的启动会出现以下情形:商业秘密权利人提起民事侵权诉讼,但由于该侵权行为涉嫌犯罪,进入刑事追诉程序;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行为进行刑事追诉时,民事责任的追究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其中被害人可以选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刑事诉讼终结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介入商业秘密领域的原因
刑事诉讼越来越多地介入商业秘密领域,是因为在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责任追究上,与民事诉讼相比,刑事诉讼提供了更大的保护力度。商业秘密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即尽量挽回损失并避免进一步损失。选择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应遵循这一最终目标。由于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民事诉讼程序耗时长、举证难度大,权利人更倾向于选择刑事救济路径。因为刑事程序涉及公权力的介入,迫使涉嫌侵害行为的人提供其持有或使用的信息以供鉴定,而民事诉讼中涉嫌侵权人通常可以以其技术或经营信息也属于商业秘密进行合理抗辩或拒绝提供。因此,当事人更愿意选择刑事程序,即公安机关接受举报并抓获犯罪嫌疑人,进行商业秘密的相关鉴定,并根据损失金额进行定罪量刑。近年来,对大多数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的追究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权利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刑事手段保护商业秘密。
刑民诉讼不协调的问题
在处理商业秘密受侵犯的案件时,公权与私权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 两种诉讼程序先后进行,但处理结果可能相互矛盾;2. 在一种诉讼程序进行时,另一种程序启动,两种程序的先后顺序不确定;3. 民事诉讼作为附带程序纳入刑事诉讼中,是否能真正发挥民事救济的作用。
刑民诉讼不协调的症结
从法律法规的表述看,我国将经济损失数额作为区分商业秘密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重要界限。法律简化处理界限问题的本意可能是希望两种责任的追究能够前后承接。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侵权与犯罪的界限问题并不简单。前面提到的现实矛盾情形提示我们,刑事和民事诉讼作为截然不同的程序,在商业秘密的构成和侵权行为的认定上,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并且必须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才能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在民事诉讼中,一般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适用优势证据判定原则。因此,一方面,必须明确两种诉讼程序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即使是由同样的证据推导出的法律事实,在两种诉讼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两种诉讼程序上存在差异,特别是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提出和认定的规则更适用于商业秘密案件审理,这在刑事诉讼中应该引起重视。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最大的区别在于,民事诉讼注重商业秘密的权属关系,而刑事诉讼更关注侵害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刑事制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即以国家公诉的名义,并经过法院的裁判,向全社会宣告行为的严重危害,以警戒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相对地,民事诉讼则更注重补偿。这导致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可能发生冲突。
解决刑民诉讼不协调的问题
由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在操作方式和思维理念上的差异,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理解和克服两种程序运作结果的矛盾,还应全面理解刑事诉讼程序的功能,因为保护力度与保护效果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