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24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从事带有营利或收费性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科研院所、学校等应当视为经营者。
只有在市场竞争活动中才可能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非市场竞争行为不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一特征是不正当竞争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区别所在。例如,对技术秘密权的侵犯,当侵权人与受害人无竞争关系时应以一般侵权行为论,只有在侵权人与受害人存在竞争关系、以此损害受害人的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才构成不正当竞争。
所谓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是指行为违反该法的列举性规定,二是指行为违反该法的一般性规定,三是指行为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
反不正当竞争法列明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经营者对同业经营者造成损害的行为。经营者对其他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畴,应以其他法律处理。然而,由于竞争的广泛性,不同行业的经营者之间也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例如,某食品生产企业在宣传该食品的药用价值时,以比较广告的形式对某种药品进行贬损,那么该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就构成了对不同行业的药品生产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是一种有目的的排他性行为,以侵害相关竞争对手合法权益为直接目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后果,不仅损害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阻碍市场竞争运行机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只要行为发生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无须考虑损害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