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2-23
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传销式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的单位或个人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偿还本金、支付利息或提供回报的行为。
为了依法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生效。
《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国发[1998]10号)明确禁止企业采取传销经营方式,并明确禁止以下变相传销方式:
将传销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
以双赢制、电脑排网、框架营销等方式进行传销。
以专卖、代理、特许加盟经营、直销、连锁、网络销售等名义进行变相传销。
通过会员卡、储蓄卡、彩票、职业培训等手段骗取入会费、加盟费、许可费、培训费进行传销和变相传销。
其他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行为。
国家工商局、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于2000年2月17日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的意见》也明确规定了多种变相传销行为为非法经营行为。
某些地区在1998年左右出现了以开发“果园”、“庄园”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例如,某果园开发公司以“只需投入7800元,即可拥有50年私人果园,33株龙眼树”为宣传手段进行非法集资。为应对这种违法行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明确禁止利用土地开发进行非法集资,并规定了农林开发用地必须依法进行土地登记,明确规划要求和转让、转租的限定条件,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行分割转让、转租。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林开发项目信贷管理,严禁利用土地开发和土地转让名义非法集资的通知》(银发〔1999〕254号),其中也包含相关禁止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