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8-23
自然垄断产品由于其“自然垄断”和“准公共品”属性,导致市场供给上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自然垄断产品的价格进行干预,以实现合理定价。
根据定价形式和价格管理体制的不同,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主体可以是政府的分支机构、独立的价格管理部门,或者是自然垄断企业本身。在自然垄断产品的生产和传输过程中,并非所有环节都具有自然垄断性质,通常只有一个或几个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最新的自然垄断理论认为,非自然垄断环节可以与自然垄断环节分离,实现市场竞争。总结国际经验,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政府或价格管理部门直接对自然垄断产品进行定价,以确保价格合理、公平。
自然垄断企业在政府或价格管理部门的监管下,拥有部分定价权,可以自主制定价格。
政府和价格管理部门退出定价领域,转而通过一种“模拟竞争”的方式迫使自然垄断企业自觉进行市场定价。
我国现代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是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的?国家是否有权干涉垄断行业的定价问题?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然而,在现代经济中,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指一个企业能够以低于其他企业成本的价格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
一般来说,自然垄断都会受到国家行为的干涉。自然垄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自然垄断主导建立在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决定了自然垄断的形成。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逐渐减少;范围经济意味着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更具成本优势;成本次可加性意味着独家垄断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总成本。自然垄断的建立旨在实现经济效率。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具有网络经济特征,依赖于一定的产业网络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些产业网络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起着关键作用。衡量网络作用的指标是网络上的流量,而网络节点的数量越多,边际投资收益越大。
自然垄断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产业网络的建设。这些产业网络形成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折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此外,基础产业网络所占有的资产往往具有专用性,难以改变其用途。
自然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日常性和必须性的特征。通过产业网络,自然垄断行业将这些必需品流通到千家万户,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