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1-29

 
6846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这一规定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

共同犯罪的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要件:(1)二人以上,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2)共同的犯罪行为,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犯罪事实,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他们与犯罪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3)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根据各人的过失犯罪情况分别负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是指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统一。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其中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未明确规定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的通说,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也可以是过于自信。即肇事人对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过失是指肇事人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至于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本身,则可能是明知故犯。

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从表面上看,交通肇事后,车辆的主管人员、机动车辆的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行为似乎符合共同犯罪的条件。从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上看,涉及的人员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从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上看,他们共同实施了“逃逸”行为。也就是说,在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上述人员唆使、帮助肇事者逃离事故现场,肇事者在上述人员的唆使、帮助下客观上实施了“逃逸”行为。并且他们的共同逃逸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上述人员与肇事者明知已经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上述人员仍唆使、帮助肇事者“逃逸”,主观上是故意的;肇事者在上述人员的唆使、帮助下对“逃逸”行为主观上也是故意的,即他们对“共同逃逸”行为主观上都是故意的。但能否因此就认为他们的“逃逸”行为就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呢?事实上,上述人员与肇事者的主观故意仅是对“逃逸”行为而言的。然而,根据前文第一点的分析,“逃逸”行为仅仅是交通肇事罪的一个量刑情节,而不是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换句话说,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仅对本罪不具有定罪层面上的意义。行为人对“逃逸”行为的共同故意,是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了自己或他人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因此,仅凭行为人对“逃逸”行为的共同故意,就认定他们是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是不妥当的。
延伸阅读
  1.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是怎样认定的
  2. 交通肇事罪共犯的认定方法解析
  3. 撞死一人没有谅解书法院会判实刑吗
  4. 交通肇事罪的性质:是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
  5. 交通肇事罪: 探讨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的归属

交通肇事热门知识

  1. 酒驾交通肇事量刑的标准是什么
  2. 行政赔偿决定是否可进行复议的解析
  3. 工伤恢复期是否需要提供病假条?
  4.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怎么处理
  5. 玛莎拉蒂酒驾,教唆车主肇事逃逸该如何处罚
  6. 不知道发生事故算逃逸吗
  7. 交通肇事逃逸对方轻伤害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