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认定书与民事赔偿比例有什么关系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29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只是对交通事故原因责任的确认,并不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划分;机动车致非机动车一方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应适当承担更多民事责任;法院可以在民事诉讼中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进行附带性审查,可以采用或拒绝采用责任认定书,但不可以直接撤销或变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一则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交通事故认定书与民事赔偿比例的关系
案情
2002年8月29日,被告无证驾驶个人拼装挖掘机与对面骑自行车的原告相撞,造成原告女儿死亡、原告受伤及车辆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县交警队认定原被告同等责任。原告不服,申请重新认定,市交警支队维持县交警队的责任认定。原告不满交警部门的认定结果,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以不属于行政受案范围为由不予受理。原被告未能达成赔偿协议,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30000元。在民事诉讼中,原告主张交警队违反办案程序,认定事实错误。主要理由有:1、交警队现场标识图缺乏必要信息;2、现场图无当事人及见证人签字;3、被告车辆宽度超出路面宽度,导致撞击位置不符合现场图标示。
审判
法院认为,原告主张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程序违法,且与事实不符,但无证据证实,因此采信责任认定书。然而,责任认定书只是对交通事故原因责任的确认,并不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划分。本案是机动车致非机动车一方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被告作为机动车一方应承担更多的民事责任。综合考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65%的民事赔偿责任,赔偿金额为17423元。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公安机关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民事责任承担关系
本案发生在《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前,根据笔者对孟村县法院之前审判交通事故案件的统计,所有案件均按照公安机关的责任认定书判决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在法律规定尚不明确的时期,法官普遍选择以“稳妥”的方式按责任认定书进行判决赔偿,即责任认定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交通事故原因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不同在理论界逐渐澄清。法律具有社会性,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也必然要考虑社会因素,对弱势群体要给予一定的保护。仅仅依据原因责任进行民事赔偿划分,有失社会公正。本判决也正是在这种理论得到广泛认同的背景下作出的。本案中,法院采信了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但公安交警部门的认定只是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分析,是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事故原因责任的确认。法院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被告的民事责任。在机动车致非机动车一方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案件中,考虑到机动车运营主体相对非机动车行人的强势地位以及机动车一方运营中获得利益同时给社会增加危险性的情况,机动车一方应承担更多的民事责任。因此,法律对机动车一方加害人的注意义务要求较高,其目的在于加重加害人的民事责任,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避免更多的交通事故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价值原则的法律精神。因此,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基础上,被告应适当承担更多的民事责任。从另一方面来说,本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也表明原告对事故发生有明显的过失,应适用过失相抵原则,适当减轻被告的民事责任。具体被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比例,法官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本案判决被告承担了65%的民事责任。根据2003年颁布的《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二)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该规定表明民事责任并不完全按照责任认定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