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1-02
我国对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限制,只针对合格投资者的人数做出了规定。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于证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亿元的机构,需要向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这些机构包括阳光私募管理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只要这些机构所管理的产品中,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规模累计在1亿元以上,就需要进行登记。
为了防止不良机构通过登记获得增信,登记机构需要具备实缴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条件,并且在最近三年没有违法违规记录。此外,登记机构还要求其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
考虑到私募基金的灵活性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以及私募基金不向公众发行的特点,证监会对私募基金的监管与公募基金有所区别。
根据相关负责人表示,《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登记条件、合格投资者标准、基金宣传推介、基金备案、从业人员管理等法律要求。此外,还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防范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严禁侵占、挪用基金财产、欺诈客户以及“老鼠仓”行为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日常管理和投资运作等方面,并没有限制性要求,而是由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情况和基金合同约定来自主安排。
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公募基金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资金,而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资金,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主要区别。
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披露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而私募基金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公募基金只收取管理费,不提取业绩报酬。而私募基金一般不收取管理费,而是收取业绩报酬。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同时,符合以下投资者也视为合格投资者:
1. 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 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 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属于其他合格投资者。
对于以合伙企业、契约等非法人形式,通过汇集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情况,私募基金管理人或销售机构需要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但符合单位标准、个人标准和其他合格投资者标准的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时,不需要进行穿透核查和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