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9-05
诉讼时效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丧失了请求法院强制对方履行义务的权利。换言之,如果合同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未提起诉讼,就会失去胜诉的可能性。超过诉讼时效后提起诉讼,法院将不再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当然,如果对方当事人在诉讼时效期间自愿履行义务,就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合同适用民法通则中的一般时效规定,即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然而,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诉讼时效也有其他适用规则。例如,《民法通则》第136条第1项规定:出售未声明质量不合格的商品,诉讼时效为1年;延付或拒付租金,诉讼时效为1年;寄存财物丢失或损毁,诉讼时效为1年。此外,《合同法》第129条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
民法通则还规定了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根据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一旦中止原因消除,诉讼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
根据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一旦中断,诉讼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如果符合这两项规定,当事人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在实践中,人们可能最容易混淆的是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概念。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一旦期间届满,权利就消失。除斥期间通常是固定的,不会因任何原因而中止、中断或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