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02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应当预见到的损失。
为了解决守约方预期利益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问题,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金包括对可得利益的赔偿。这样一来,法院在判断守约方可以获得的利益具体金额时,可以参照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可得利益的具体金额,但当事人提供了切实合理的计算标准,法院更有可能支持守约方主张的可得利益。例如,可以根据政府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或行业公认的标准,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
根据《合同法》和最高法院的指导意见,可预见原则是判断违约方是否应赔偿守约方可得利益的标准。法院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违约方的经验以及一般人的预见能力来判断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守约方的可得利益。
根据公平原则,法院会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决定是否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如果违约方肆意终止合同,仅赔偿守约方的实际投入是不公平的。
总之,可得利益在我国合同法民事赔偿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以往法院对可得利益的支持较为保守,但随着商事审判理念的提倡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对可得利益的保护越来越灵活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