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可得利益是如何规定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代理合同纠纷法律知识

法律对可得利益是如何规定的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02

 
58860
对营利性的追求是财富创造和市场交易的原动力。在商人眼中,公平不等于获得其物质投入的等额回报,而是通过交易行为获得盈利,以弥补交易过程时间、机会等隐性成本。因此,当一方违约导致交易不能如约进行时,司法实践对守约方“可得利益”的保护尤为重要。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对大家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法律对可得利益的规定及保护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应当预见到的损失。

规则一:通过约定违约金可保护可得利益

为了解决守约方预期利益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问题,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金包括对可得利益的赔偿。这样一来,法院在判断守约方可以获得的利益具体金额时,可以参照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规则二: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计算方法证明可得利益

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可得利益的具体金额,但当事人提供了切实合理的计算标准,法院更有可能支持守约方主张的可得利益。例如,可以根据政府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或行业公认的标准,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

规则三:根据合同文义及违约方经验证明可得利益的可预见性

根据《合同法》和最高法院的指导意见,可预见原则是判断违约方是否应赔偿守约方可得利益的标准。法院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违约方的经验以及一般人的预见能力来判断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守约方的可得利益。

规则四: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基于公平原则保护可得利益

根据公平原则,法院会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决定是否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如果违约方肆意终止合同,仅赔偿守约方的实际投入是不公平的。

总之,可得利益在我国合同法民事赔偿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以往法院对可得利益的支持较为保守,但随着商事审判理念的提倡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对可得利益的保护越来越灵活和开放。

延伸阅读
  1. 合同债权质押是什么
  2. 不履行合同义务有怎样的违约形态
  3. 劳动法规定辞职要提前三十天吗
  4. 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需要明示吗
  5. 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该如何确定

合同纠纷热门知识

  1. 军人是否可以办理出境旅游
  2. 旅游景区拆迁属于商业拆迁吗
  3. 哪个部门制定旅游应急预案
  4. 抵押合同范本
  5. 租房电器坏了房东不管怎么办
  6. 买卖土地合同范本
  7. 用什么方法检测企业是否存在风险
合同纠纷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民间借贷中债务转让情形
  2. 侵权纠纷
  3. 未成年工在劳动中的特殊保护
  4. 什么是合同违约
  5. 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吗?
  6. 赡养纠纷处理
  7. 继承人在什么情况下丧失继承权

热门合同下载

  1. 互联网建设合同范本
  2. 互联网平台合作协议范本
  3. 股权挂牌转让范本
  4. 股份赠与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