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2
名誉权的侵害会对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益产生影响,因此侵害名誉权需要进行财产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例如,公民因名誉损害丧失某种工作的机会,法人因名誉毁损而遭受财产重大损失。受害人为恢复名誉而产生的费用和支出也属于财产损害范畴。侵权人应当对侵害名誉权所引起的后果进行全部赔偿。
侵害名誉权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对于名誉利益损害,可以通过判令侵权人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救济,但如果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恢复受害人的名誉,名誉利益损害应纳入精神损害赔偿范畴。根据司法解释,只有当侵害名誉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精神损害时,受害人才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赔偿数额应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来确定。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的规定,法人名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要求精神抚慰金赔偿。
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素:传播散布行为、针对特定人的行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侵害网络名誉权的方式包括对权利人真实姓名和现实身份进行侮辱和诽谤,以及对"虚拟主体"背后的民事主体进行侮辱和诽谤。
侵害网络名誉权的行为会导致降低他人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价值判断使得在网络上享有较高评价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利益,并将这些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
在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需要存在因果关系。网络环境并没有对因果关系理论的具体适用导致任何特殊情况。
侵权人主观方面的过错是网络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过错在网络名誉权侵权中的适用与传统名誉侵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