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09-18
根据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在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后,该合同被视为有效。然而,对于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不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相对人有权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进行追认。如果法定代理人未作出表示,则被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撤销应当通过通知的方式进行。
无权代理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没有代理权的情况下、超越代理权限范围代理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这种合同被视为效力待定的合同。
根据法律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订立的合同是有效的。只有当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时,该合同才属于无效。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拥有财产处分权,否则该合同无效。然而,根据法律规定,当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财产时,经过权利人的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该合同被视为有效。
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撤销应当通过通知的方式进行。
根据《合同法》第48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撤销应当通过通知的方式进行。
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上述《合同法》的规定具体体现了合同效力待定的三种情形。根据以上规定可见,造成合同效力待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体及客体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其归结为三类:
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格,包括无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二是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包括根本无权代理、授权行为无效的代理、超越代理权限范围的代理和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
三是无权处分行为。以上三种情形只有在法定代理人追认、本人追认或者有处分权人追认后才能生效,否则将不具备法律效力。
《合同法》在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相关权利的追认,使得合同具备有效的条件,解决了“不合法”的问题,从而被认定为有效。这样既不损害国家、社会及公共利益,又充分尊重了当事人或相关权利人的意愿,符合客观事实要求,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