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15
追认的成立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必须以本人的名义实施了民事行为。效力待定行为的本质是行为人代表本人实施法律行为。如果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则不存在追认问题。
追认效力待定行为时,行为人必须具备行为能力。这意味着行为人在追认时必须具备行为能力,同时在实施民事行为时也必须具备行为能力。
被追认的效力待定行为必须是合法行为。如果承认对非法行为可以追认,就等于允许行为人实施非法行为,并由本人承担相应责任。这违背了追认制度的基本原则,也与我国现行法律相抵触。然而,对于完全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以及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应该进行区别对待。
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后,由于存在不足以认定合同无效的瑕疵,导致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在合理的时间内,合同效力暂不确定,有追认权的当事人可以进行补正,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进行撤销。这种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合同被称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效力待定意味着合同既不是有效的,也不是无效的,而是处于不确定状态。
设立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有机会补正可以补正的瑕疵,使本来无法生效的合同尽快生效,以实现交易和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然而,从加速社会财富流转、促使不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尽快确定和稳定的原则出发,合同效力待定的时间不可能很长,效力待定也不可能是合同效力的最终状态。最终,效力待定的合同要么是有效的,要么是无效的,没有第三种状态。
民法通则已经规定了效力待定的行为,合同法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都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权利人可以依法追认这些合同,善意的相对人也可以依法撤销这些合同。如果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权利人没有依法追认,善意的相对人也没有依法撤销,那么这些合同就是无效的。规定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行为时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在进行代理时必须具备代理权,在处分财产时必须具备权处分,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行为人和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然而,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合同一律作无效处理有时不能实现前述目的,反而会给当事人和社会增加麻烦。合同法设立追认制度有利于在保证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财产流转,规定相对人有权催告、撤销,能够平衡相对人的利益。这一制度能够大幅降低无效合同的发生频率,使法律更好地调整各种复杂的交易情况。
追认的表示应该向特定的第三人或行为人作出,因此,对于第三人或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同意表示,不能视为追认。追认可以采用明示方式或默示方式。
一般来说,被代理人应以明示的方式进行追认,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法直接表达意思,只要能清楚地表明被代理人的意思即可。但如果法律规定要求使用书面形式,则必须使用书面形式进行追认。追认也可以采用默示方式。默示方式分为作为(特定行为)和不作为(默示)两种。在运用默示方式进行追认时,应采取积极的、肯定的行为,即通过本人的行为推定其真实意思。例如,被代理人不返还行为人已取得的财产,或者行为人未经被代理人授权而出售被代理人的财产后,被代理人接受了所得款。原则上,沉默不能视为追认,但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除外。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这就是通过沉默而进行的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