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2-05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划,2000年-2030年的30年间将占用超过5450万亩的耕地,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地,将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土地流转下农民的数量将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这个群体得不到妥善安置,不仅不能让国家和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应有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和矛盾,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社会建设受损以及其他严重影响。
在“十五”期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加442万人,2005年增加了564万人,全国共有1082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然而,目前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达1.8亿以上,在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同时,随着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劳动力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一些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尚未根本消除,农民进城务工面临着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障碍。
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掌握不强,难以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造成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农村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脱节的矛盾。大量农民就业空间只能局限于建筑、纺织、采掘、餐饮等传统产业,从事着简单、繁重、辛苦、低薪的劳动。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农产品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但土地带来的效益不能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传统土地就业模式已失去效应。农民在土地流转条件下处于农村和城市就业的边缘,结构性失业严重。
城乡教育资源、教育投入严重不协调导致农民就业教育落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就业岗位中。农村缺乏健全的就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质量不高,难以为市场培育出真正的劳动力。有些地方完全没有就业培训组织,农民只好从事简单的行业。农民获得的就业信息不足,没有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站,不能及时把握最新、最准确的就业信息。而且服务站的管理者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农民既不能从就业部门获得就业信息,也不能从互联网获得就业机会,只能靠亲戚朋友介绍或在家等待就业机遇。
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民跟踪分析机制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土地流转带给农民的风险分析、农民生活条件在土地流转前后比较分析、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分析、农民社会保障分析、农民就业问题分析、农民住房安置分析。
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有专长、有技能的各类专门人才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点工作。一是健全完善培训政策,对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各级财政要给予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免费培训。二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优化配置培训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满足市场用工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培训示范基地,巩固和创建一批劳务培训和输出品牌。加强对培训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和专兼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建设,提高培训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实施“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农民培训后的就业率。
要引导和教育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做好农村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培养农民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宣传就业对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农民懒惰的就业心态。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淡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情节,逐步把就业方向转向其他行业。自谋职业的农民应享受有关税费及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种养业。千方百计改变农民就业观念。
近年来,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社会贡献特别是对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4180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6%左右。乡镇企业要重点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上发展,发挥聚集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其人口、产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蔬菜、水果、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等。我国应以优化品种结构和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开发占用劳动力较多的、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努力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节,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掀起一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既可以解决农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对农民就业作出硬性规划,在一定的年限内解决农民就业指标。二要成立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及时传达就业信息,提供有利于就业的大环境。三是构造有效、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农民之间的双向沟通网络。四是建立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的失业保险体系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五是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强对农民就业权益的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就业打下坚实的制度环境。